2、狠抓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
三年来,市局狠抓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一是充分利用每月的“安全日”学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习活动,组织驾驶人员学习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在年审前的四月份深入到各镇开展驾驶员安全教育,组织全区驾驶员学习安全法规,介绍安全行车经验,进行农机安全知识培训,印发安全学习资料10000余份供驾驶员学习;三是利用每年六月安全生产月活动广泛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四是农忙前组织农机操作手开展安全培训,农忙期间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宣传
安全;五是以农机安全示范镇(村)建设为平台,积极开展镇村全员安全教育培训。
3、加强农机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为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坚持实行定期检查和长期检查相结合,有效地、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检查。一是认真搞好农机年度检审工作,为提高机车技术状态,严把检验关,杜绝只验证不看车的现象,确保农机安全生产。二是重点开展加油站的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查处违章作业人员,纠正违章作业行为,消除安全隐患。
(三)积极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是农机发展的方向,是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有效抓手。建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既能提升农机服务质量,提高农机具利用率,又能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为加快推进我市农机服务组织建设步伐,努力提高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按照郑州市农机局的要求以及我局年初制定的农机工作意见,农机合作社要达到11家,比去年新增3家,我局积极行动、量化目标、落实责任,选择梨河镇、城关乡、辛店镇等农机化基础好、发展快、农机户积极性高的乡镇、村为重点,积极引导,重点扶持。到底,我市已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6家,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的11家,注册资金达1080万元,入社农户达375户;组建农机协会达21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达21个,协会会员达630余人。
农机合作组织大多是以农田服务为主的,在当年初抗旱浇麦和春耕、“三夏”、“三秋”关键生产环节中发挥了明显作用。其中在抗旱浇麦工作中,利用农机合作社自身优势,共出动66台次拖拉机投入到抗旱工作中,使我市小麦旱情得到了有效缓解。在春耕、“三夏”、“三秋”生产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签订帮扶协议705份,为孤、寡、病、残和外出务工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也增加了机手的收入。农机合作社在今年的“三夏”、“三秋”生产中耕、种、收面积达17.34万亩,纯收入301.6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农机合作组织优势非常明显:一是服务质量高,信誉好,规模作业的能力强。二是操作规范,易于管理,能够做大做强。他们的出现,在提高农业规模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优化农业管理及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意义重大。
(四)强化创新意识,努力抓好保护性耕作项目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农业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市的普及应用,进一步扩大项目推广面积,我局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组)积极宣传,正确引导,重点扶持,并对项目区小麦、玉米进行认真检测。
1、认真做好检测工作。我市被列入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县(市),根据省推广站的要求,我局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会同农业、统计等部门的专家对监测区和示范区的小麦进行了土壤理化性状的检测和测产等工作。特别是在抗旱工作中,我局及时成立了监控监测组,安排专人、专车,每两天对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有关数据进行检测,监控耐旱程度,经过科学检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模式总体上比传统耕作模式耐旱,可减少浇水1-2次,并且单产可提高5-16%,每亩可实现节本增收130元左右。通过近几年对监测区小麦、玉米各项数据的科学检测、合理分析等,为我市大面积推广此项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2、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我局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乡(镇)、村(组)进行大力宣传,送科技、送服务到田间地头,采取讲解保护性耕作知识、发放保护性耕作宣传资料、张贴挂图、观看影像、播放光碟(发放保护性耕作知识读本1300余本、宣传材料5000多份、张贴挂图1100张、技术光碟350张、宣传培训达1300余人)等形式,目的是让项目区农民真正了解、掌握此项技术的基本常识,并自觉地接受、使用这项技术。其中,9月7日举办了一次大型专题保护性耕作培训班(新郑市各乡镇主管农业的副乡镇长及农办主任,农机专业合作社发起人及部分社员,项目区村组干部,部分机手代表参加了培训班),省、郑州市、新郑市有关专家进行了现场授课,我市副市长李志强、郑州市农机局副局长卢书海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参会人数达123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培训,极大提高了县、乡、村各级干部、农机手、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度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