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活动中形成的科学发展共识
(一)经济协作机构不健全,职能逐步弱化,必须贯彻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市经协办内部体制机制,强化区县经济合作机构。
我市市级的经济协作机构由于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经协办1999年与市政府驻外办事处联动改革、政企分开后,一直比较稳定,但区县的经协机构目前只剩张店、沂源和高青三家,目前处在“上无头、下无腿”的状态,体制不顺,机构不畅,在工作落实上缺少基层渠道。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贯彻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市经协办内部体制机制,强化区县经济合作机构。
一是参照省内青岛及其它城市的做法,将经协机构的名称更改为“xx市人民政府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二是以与省发改委经济合作处、对口支援处上下对口为目标,合理调整内部科室设置和职责分工;三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充实经协机构的工作职责;四是争取市委、市政府、区县党委、政府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强化区县经济合作机构。已有经济协作机构的区县,参照市里做法,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调整、充实工作职能,补充骨干力量,强化工作措施,承担起国内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的指导、管理、协调职能。没有经济协作机构的区县,要从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增创发展优势的高度出发,参照市里的体制组建经济合作机构,专门从事国内经济合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争取在市、区县二级形成健全的经济合作工作机构体系。
(二)基层移民管理机构弱化,与三峡移民帮扶稳定要求不相适应,必须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强化区县移民管理机构,抓好对移民的“三项帮扶”活动,建立和完善移民生活保障体系,做好移民矛盾的排解工作,消除不安定因素,保持移民稳定。
由于区县、镇、村换届,分管三峡移民管理工作的领导多次更换,对这项工作不熟悉,对三峡移民帮扶稳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区县移民管理机构也都是由发改局、民政局等有关部门兼职,多数无专管科室和人员,无专项经费,在三峡移民集中安置工作告一段落后,对继续做好三峡移民帮扶稳定工作的意识逐步弱化,有的甚至移民不找上门来就没有人主动去过问移民工作,一旦发生移民群体性事件,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做好三峡移民帮扶稳定工作,使移民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实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市上下有一个健全稳定的移民管理机构体系;有一支素质高、作风好、责任心强的移民管理工作队伍;有一块固定的、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经费支撑,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健康开展,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继续搞好对三峡移民安置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加强工作协调和指导,引导各级政府和领导进一步增强对做好三峡移民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加强对这项作的领导。二是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按照“有分管领导、有管理机构、有专管人员、有专项经费”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区县、镇、村移民管理机构,稳定人员,保障经费。建议区县三峡移民管理工作统一划归区县民政局负责,在区县民政局设立三峡移民管理办公室或三峡移民管理科,增加三峡移民管理职能、必要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移民安置镇、村由负责民政的同志负责移民管理工作,形成上下统一的移民管理机构体系。三是各级移民办要实行领导责任制,领导干部分工包区县(乡镇),定期深入基层指导工作,抓好对移民的“三项帮扶”活动,增加移民收入水平,做好移民矛盾的排解工作,及时化解、消除不安定因素,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使我市的三峡移民管理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三)经协机构人员结构老化,专业化素质不高,在工作创新和工作落实方面缺少领军人才,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加强经协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多年来市经协办在历次机构改革中一直是受冲击最大的单位之一,机构性质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没有及时补充高素质工作人员,目前人员老化现象较重,且派往xx东明工业园管委会工作2人,下派包村1人,剩下的11名中层以下人员中50岁以上占半、女性占半,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不多,对党组重要工作举措和工作部署的理解力、执行力、创新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创新经协工作的步伐。今后几年,市经协办人员老化现象将越来越严重,陆续提前离岗的人员越来越多,急需补充部分高素质工作人员。在参照公务员管理性质确定后,要根据岗位工作的需要,要尽快通过人事部门招考录用部分有学历、懂专业、会管理的高素质工作人员。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专业化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适应经协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