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丰富创新法制宣传方式方法
1、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十周年为契机,创新思路,精心组织,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使“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成为群众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节日、开展法制宣传的知名品牌。
2、发挥大众传媒的主渠道作用。要努力办好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的法制专栏,提高宣传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程度,增强工作实效性。根据全国普法办部署和省依法治省办要求,组织参加“全国百家网站法律知识竞赛”、“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知识大赛”、“全国法制动漫作品大赛”等活动。
3、巩固和发展法制宣传教育阵地。要继续巩固各类板报、墙报、宣传专栏、宣传长廊、农民法制夜校、市民法制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传统的宣传阵地,完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探索和运用公益广告、手机公益短信等新的宣传渠道和手段,开展法治公益广告宣传一条街活动,不断扩大法制宣传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4、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加大法制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推广力度,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文艺作品,组织形式多样的法制文艺演出活动,进一步发挥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5、充分调动和发挥普法讲师团、法制宣传志愿者作用,继续大力组织引导青年法制宣传志愿者深入社区、乡村、企业等基层单位,有效开展各种法制宣传活动,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六、紧密结合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阶段新发展,认真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
1、与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全市法学专家学者和普法工作者,开展普法依法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形成一批优秀研究成果;适时召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理论研讨会,认真总结交流经验,探索工作规律,为“六五”普法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2、召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各相关部门和社会群众的意见建议,开阔视野,拓展思路,集思广益,为制定好“六五”普法规划打下广泛的社会基础。
3、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起草工作,力求新的五年规划能够充分体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落实中央要求与体现地方特色相结合,实施“六五”普法规划与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的意见》相结合,切实使创建工作成为“六五”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依法治市工作的新载体、新手段,成为地方法治建设的新抓手、新平台。
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要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措施,保障普法经费投入,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高度,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体系。各级人大、政协要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检查、视察和督促,确保“五五”普法依法治市工作规划全面贯彻实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