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民间与政府互动共进的演化轨迹。台州民间强大的创造力促进各级政府以开放开明为特点的制度创新;政府的开放开明和有力引导又进
一步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台州的民营经济孕育于7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提高于90年代。其成长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70年代-1984年),早在70年代,台州农村就曾出现“打硬股”合伙办企业的现象。80年代初,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增强,“打硬股”现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2年6月,温岭县工商局正式给牧南工艺品厂等4家企业发“联户企业”营业执照,标志着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开始萌生;1984年初温岭县工商局把“联产企业”进一步确认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在工商登记中具体表述为集体合作经营,标志着股份合作制这一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正式创立。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1984-1990年),1984年8月,原台州地委、行署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势利导,作出了“台州经济要翻番,乡镇企业挑重担”的战略决策,为个私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中央(1985)1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提倡股份式合作”,这为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引发了台州农村股份合作制第一次大发展;1986年10月,原黄岩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合股企业和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意见》的文件,这是全国第一个县级党委、政府关于乡镇股份合作企业的政策性文件。第三阶段为提高阶段(1990年以后),台州相继出台了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完善提高股份合作经济的政策措施,个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5、台州经济在发展模式上注意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在制造规模上,呈现产业集群化、企业大型化趋势。从产业规模看,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食品饮料、鞋帽服装等九大支柱行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5以上。从企业规模来看,销售上30亿元企业2家、上10亿元9家、上5亿元企业25家、上亿元企业220家,上市企业7家,涌现了钱江摩托、吉利汽车、海正药业、飞跃缝纫机、星星冷柜、双鹿空调、苏泊尔炊具等一批全国行业龙头企业。从市场规模看,台州的汽摩及配件、工业缝纫机、冷柜、农用水泵等20个工业产业和产品,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在发展空间上,呈现向国际化拓展趋势。台州民营企业经济起步时主要走内源式发展路子,近年转向积极对外合作,努力拓展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外贸出口的主体。近三年,自营出口年均增幅达50%,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79个。相应的,普遍重视各种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认证。台州企业遍布全国各地,仅在上海注册的台州民营企业4600多家,注册资本金140亿元。民营企业还快速迈出国门,到境外设立商品专业市场、投资办厂、设立分销机构。目前台州企业在6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300多个分支机构和窗口。不少企业主动嫁接外资,引进技术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在发展领域上,呈现向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延伸趋势。民营经济涉及高速公路、城市供水、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会展中介等各个领域。现全市有各类民办中小学81所,约占全省1/4;台州商业银行和泰隆信用社,是台州典型的民间金融机构,20xx年这两家银行合计占所在地——路桥区存贷款市场的40.6和37.4。
6、台州经济在发展内涵上,呈现更加重视科技创新趋势。四个“重”:一是重研发。购买成果→共同开发→自主开发。多数规模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3%至10%。每年全社会科技投入约20亿元。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二是重装备。本地旧机电市场购买设备→购买国内装备→购买发达国家装备。近三年全市引进装备用汇10亿多美元。大企业装备平均水平达到国际九十年代水平。三是重品牌。到20xx年全市共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7家企业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18家企业20个产品被列为国家免检产品;78个工业产品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59个商标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四是重人才。企业舍得花大本钱引进人才,现有1万多名有技术职称的外来高级人才在台州工作。
7、注重实施大园区战略。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台州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至20xx年底,全市有各类工业小区、工业投资区、经济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生产基地等200个左右,逐步形成以各类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特色园区、城市工业功能区为主体的产业基地网络。有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可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系列有关优惠政策,至20xx年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累计批办项目167个,总投资6.35亿美元。
Tag:考察报告,考察报告范文,考察报告格式,总结报告 - 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