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基地、建奶站,加快乳业发展
我们坚持“重点扶持、集中发展”的思路,实行资金和政策倾斜,狠抓四联、牧场、二联、七号、六面井、建国、马蹄沟、十号、六号等村的奶牛养殖业,开发水利配套,人工种草,种植高产饲草(料),建设标准化棚圈及青贮窖。由于形成规模化养殖相对较快,先后通过招商引资120多万元建设奶站9座,并逐步进行了标准化升级建设,提升鲜奶价格,解决了奶牛户卖奶难、售价低、收益少等问题,为全镇奶牛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养殖量的快速递增,并带动了周边村社奶牛的养殖,截至目前,全镇奶牛存栏5450头。推行以品种更新改良为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和乳肉兼用、优质杂交型的畜牧业,通过重点扶持,现在民众、六面井、德胜沟、马蹄沟等四村的西门塔尔肉牛由过去的990头猛增至1200头,是全镇“一村一品”经济发展又一新的亮点。
抓招商、建市场,拓宽经济领域
经过外宣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生产操作的初步规范,“黑土洼”牌优质蔬菜已唱响大江南北,无公害生产、品种多样、均衡上市。近年来受到了沪、粤、浙、皖一带蔬菜客商的亲睐,蔬菜价格一路看好,订单种植初具规模,产品销路广、收益高。我们积极跑项目、抓招商,完成了旧营盘蔬菜市场的续建,西山坡村二期工程投资200万元,蔬菜市场建成使用,新建480立方恒温库二座、农贸交易房屋30间,占地面积60亩,日交易蔬菜3000吨,建国村又投资近100万元,新建蔬菜交易市场一座。葫芦峪、意合、沟门、马坊子等村的蔬菜小型交易也逐步形成,初步解决了农民卖菜难、收益小的切身利益。通过市场建设努力把一家一户的蔬菜小生产与江南沿海大中型市场对接起来,彻底解决蔬菜生产销售难、销路近、销价低等困难,同时拉动相关产业,拓宽发展领域,增加了收入。
抓基础、促调整,发展“一村一品”模式
近年来,我镇着眼于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注重以水利开发为重点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为依托全面实施“进、退、养”战略,以“薯、菜、乳、矿”四大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积极培育“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经济模式,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步伐。20xx年末,已累计开发水浇地1.26万亩,水浇地增至4.7万亩,建设完成6180亩有井无电水浇地的输电配套工程。截止目前,有望再开发8000亩水浇地,在全镇地下水资源较好的村实现户均1眼井、人均1.6亩左右水浇地的目标,率先告别“靠天吃饭”的现实。
基层设施的加速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西坡、旧营盘、马坊子、西大井、六号、葫芦峪、意合、沟门等蔬菜村,四联、牧场、二联、七号等奶牛村,上游、兴隆沟、十号、台头沟、獾子沟、建国、水井子、乡马沟、边墙等马铃薯村,全镇“一村一品”的经济村共种植各类蔬菜1.63万亩(订单3320亩),种植马铃薯5.01万亩,养殖生产奶牛5450头,成为了当地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仅靠“薯、菜、乳”三大产业人均纯增3千元以上。
存在问题
一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甚至空壳。难以开展一些常规性创建活动。
二是在一些宗教信仰村社,发展党员难度大,党员年龄偏高问题比较突出。
三是个别村地下水资源匮乏,没有主导产业支撑,典型选树难度大,徘徊不前,停留在中下等水平。
四是少数村支部书记,思想还不够解放,不思进取,不谋大事,工作推诿、迤沓,急需整改整顿。
今后打算
一是在“创新提升”上做文章、下功夫,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创建高标准示范党委。
二是积极扶持一批主导型产业链,致富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更加有效地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三力”作用,把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科学发展对接起来,协调发展,共同提高。
四是把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重点仍然放在规范化建设、典型选树上,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合作组织。
近年来,**镇党委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强化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服务功能,积极探索着新的发展思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开展“三级联创”为载体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在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努力实现“两转双赢”为目标的农牧业产业化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广大农民谋取了很大的利益。今后,在旗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我们要充分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强化对策措施,不辜负党的重托和全镇农民群众的拥戴,为加快**镇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而加倍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