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示范点贾家寺村、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城郊优势),外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出务工人员达到112人,今年依托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以培育重点产业带为目标,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一是当年新建200亩优质核桃园;二是积极扶持发展村办企业,依托整村改造项目扩大企业收入,壮大集体积累;三是积极实施旧果园改造项目,今年改造旧果园300亩,产业的发展为全村经济增长增添了活力,预计当年农业产业
化建设中,经济增长点达到8%。
推进村队的建设依托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支撑本村经济的优势产业,东沟村一方面实施全村环境改造项目,95户农户新建了新居,另一方面为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优质果园200亩;新庄村在定居基础设施改造的同时,新建优质果园(核桃、樱桃)300亩。并以门家河三场养鸡为重点,发展规模化经营。当年养殖小区年饲养量55000只,现存栏1400只;村在全部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的基础上,新建优质果园200亩,其次积极扶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颐和山庄,康乐农家乐等均有发展壮大。三是壮大规模养殖业,金发蛋鸡养殖小区饲养量达到23000只。店镇村在全面实施农业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当年本村新修梯田750亩 ),正在规划蛋鸡养殖场二处,估计养殖量在50000只左右;并新建果园270亩。硖门村在稳定发展蔬菜大棚的基础上,利用区位优势,扩大劳务输出,今年内劳务输出户总量达到320人次,其中有专业资格证的有120人次。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在下寨子等几个示范村开展了安全饮水、电网改造、道路硬化、沼气池建设、通讯设施建设、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等,使基础设施达到“八通”。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治村容村貌。在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镇十分注重群众生活环境改善问题,按照建设卫生、生态、文明村的要求,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镇财政补一点,村财政出一点,村民筹一点的办法,全面启动“四清”工程(清垃圾、清污泥、清柴垛、清路障)和“一池三改”工程(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在各村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点,平均每村达到4个,同时配有专门垃圾清理员和垃圾清运车辆。依法拆除乱搭乱建,结合综合执法中队和国土所拆除乱建房屋2300余平方米,临时简易棚27个,改善了村庄长期脏、乱、差的现象。在、下寨子、贾家寺等村栽植金丝柳、香花槐等绿化树2800余株,新建绿化带500米,完善了绿化的建设,全镇村容村貌整治率达到100%。
2、建设新居工程。加强基础设施。为了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我镇把新居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分别在条件较为成熟的村启动新居工程建设,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下寨子村完成2栋6层小康住宅楼的主体工程建设,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并配套完成新居区域1.8公里道路硬化工程,下寨子村农民安居工程建设将解决顶农户、半山腰农户住宿条件差,人居环境恶劣的局面,实现“全民进新村”的搬迁;二是贾家寺村整合项目,把异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完成92户二层农宅建设,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硬化村内道路4.6公里,建成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村民休闲活动广场一处,新修河堤560米。三是村结合小城镇建设,硬化“三纵五横”主干道3.6公里,埋设排水涵管3.6公里,新建垃圾台两座;在红十字会的援建下,整合异地搬迁和灾后重建项目,完成堡子山自然村96户的搬迁,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完成新村旁1.3公里的水渠开挖,完成曹操堡自然村63户的搬迁的主体工程,建筑面积5160平方米。四是新庄村依托普查队形成的餐饮业优势,沿国道道新建门店26家,工程全部已完工,建筑面积达4100平方米,农民已入住新居,硬化村内道路0.8公里。五是在东沟村启动整村改造项目,目前95改造户的危旧房已全部拆倒,建设主要涉及每户面积为45平方米以上房屋建设,旧围墙和大门改造,村内道路硬化等,预计明年7月可改造完成。六是白家山、谢崖、候家山、虎皮沟等村集中统一灾后重建住宅226套,建筑面积18300平方米,已全部竣工,完成道路硬化5.3公里,其中受灾最为严重的白家山村还建成135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和门楼。七是店镇村完成砂化硬化道路1.8公里,峡门村结合通达工程新修道路3条,长2.1公里。
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强化技能培训,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今年我镇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了“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计划”,培训分镇村干部培训,党员培训和群众培训三部分,主要培训内容是党的理论知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民实用技术(畜禽养殖、食用菌种植、果园管理等),经营管理知识,新农村建设知识等。通过邀请专家讲课,以会代训等形式共举办集中培训班5期,分散技能培训班25期,培训人数达3500人次以上,使得接受培训的人员掌握了2门以上的实用技术。另外,还把“双培双带”工程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全镇已有130名农民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17名致富能人培养成为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