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展德育课题研讨会,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学校组织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报》、《德育报》、《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专著,吸收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期提高大家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德育科研水平。同时定期组织德育课题研讨会,推广德育科研的新成果,把握德育科研的新动向,抢占德育科研的最前沿。
3、开展经验交流会并组织观摩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德育工作如何做到理论上创新,工作中出成果,这是我校每一个德育研究员和班主任经常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大家遵循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方针,校内交流和校外交流相结合。对内,德育研究员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对外,或请教育专家来指导,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或走出去,开拓视野,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4、学期初与教师签订“师德目标责任书”;每学期开展一次“三会一卷一信箱”活动(“三会”即家长、教师、学生座谈会;“一卷”即面向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提出师德问卷;“一信箱”即校长信箱);定期开展师德教育专题报告和理论讲座,定期评选师德标兵(一年一次);凡在师德方面有不良行为的一经查实,在评优树先、竞聘上岗中一票否决。因此,一实小以教风正、师德好而倍受社会、家长赞誉。
近二年来,我校已有60名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省、地市一、二等奖。
(五)“德育实践”增活力
“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刻骨铭心”。
长期以来,人们的头脑中有了一个定势,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是“挂在嘴上的”“飘在空中的”,为适应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第四次全国少代会提出“让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的思想,通过认真学习与深刻思考,我们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德育活动内容的生活性与参与活动对象的角色体验性是思想教育的特色;德育工作要摒弃零打碎敲,没有深度,匆匆走过场的活动方式。于是我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依据思想教育活动的要求,考虑活动的条件和可能性,开创“红 绿”体验教育实践基地,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德育活动,包括校内、家庭和社会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承担不同角色,自觉履行角色义务,使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角色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步。
“红 绿”体验教育实践基地,下设“手拉手”活动站,“我能行”活动站,“小主人”管理站,面向全体,注重孩子的自主创造,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着眼激发他们内在的成长潜力。
1、学校先后创设了“红领巾交通岗”、“爱国教育基地”、“艺术科教基地”,特别是“校园电视台”的创立,主持人、编辑、记者全都由学生担任,期期节目赢得了师生的好评。
2、“小主人”自我管理,学校成立了“红领巾一日常规检查团”,下设三支队伍“文明、卫生、纪律”,成员全是学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由学生自己安排,一改过去领导、老师的空泛说教,取而代之让孩子们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
3、“红、绿领巾手拉手”,实现了对1—6年级学生的分层管理,一、二年级戴绿领巾,三、四、五、六戴红领巾,为学生的进步提供了阶梯。
4、学校艺术节:每年的六.一是学校艺术节,今年已举办了十文秘公文网,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一届,年年有特色,届届有提高,学生们自编、自演、自创、二胡、独唱、舞蹈、相声形式多样。孩子们畅徉在艺术的殿堂里。
“我的作品上墙了!”“我又学会了一种新本领!”“老师说我真棒!”“今年的艺术节我的节目没能选上,明年一定会成功,因为我有经验了”……听着孩子们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看着他们在各个岗位忙碌的身影,我们欣慰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红 绿”体验活动基地已成了孩子们培养自主、自理、自护、自学能力的磁场。
(六)“美化环境”造氛围
我校教学楼色彩的基调是红色,为了使学校整体的色彩和谐协调,我们以“绿”为主,美化校园。整个校园,满目青翠。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校园环境,体现了高格调、高品位的文化环境氛围,使人心情舒畅,心灵也随之净化。信步走进实小,看到的是内蕴深厚的早教家教宣传栏,务实醒目的校史校训、格言、警句、办学理念。温馨怡人的自然文化,飞扬个性的文化长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听到的是琅琅的读书声抑扬顿挫,嘹亮的歌声起承转合,美术室里挥毫泼墨,微机室里点击世界,舞蹈室里广袖曼舞,音乐室乐声轻扬,运动场上投掷跳跃,处处呈现着浓郁温暖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