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感觉是,美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与英国和国内采用的导师制是有区别的。据我的观察,英式和国内的导师制强调“一对一”的指导方式,教授通过手把手的“传帮带”,按自己的水平和学术标准,对每个由自己精选的学生进行精雕细刻,而学生也有大量的机会和时间聆听导师的教诲,按教授的期望和建议来写作论文。美国的导师制有些“批量生产”的味道,一个教授同时指导同一级和同一班的数名研究生是经常的现象,学生与导师的见面都是提前预约,而非随心所欲,想谈多久就谈多久。因为导师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有限,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事事指望老师的帮助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著名大学将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门槛设定得很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在这种体制下,同学之间反而有可能形成一个非正式学者同盟,既相互竞争(同一专业的人尤其如此),又相互提携。我离开丹佛到纽约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当初介绍我到美国留学的RobertD.RichardsonJr.教授送我几句格言式的话,其中一句是:“Makefriendsamongyourpeersbecausetheyaregoingto
beyourcolleaguesfortherestofyourcareer”(在你的同学中结交朋友,因为他们将是伴随你学术生涯的同事)。我后来的感觉正是如此。
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的最大挑战有两项,一是资料的收集,二是研究经费的筹集。美国各校的图书馆专业服务的水平很高,主要大学的图书馆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料储存地,馆际互借也会找到本校没有的书籍,但这些仍然无法取代必要的档案研究。美国史的研究如此,非美国史领域的研究更是如此。所以,落实和寻找资料非常重要。研究课的训练在这种时候会派上用场。
研究资金的筹集则更具有挑战性。一般来说,有三种获取研究基金的途径:一是争取本系和本校的论文研究基金,在这方面,资源充足的学校显然有优势;二是向校外的基金会、史学界专业组织或著名的图书馆等申请。这两种情况都是纯基金,即除了将钱用于论文研究,不含其他义务。第三种方式是从本系获得做助教、助研或开课的机会,一边上课,一边进行自己的研究。还有的人可能连在本校教书的机会也没有,则只能去找其他的工作。在后两种情况下写论文,时间上会很紧张,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和有效地利用时间,非常辛苦。许多人迟迟不能完成论文乃至最终放弃,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八小时工作之后所剩下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以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方式进行资料研究。我的一位同学用了12年的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写论文时,他在一家社区大学兼职,繁重的教学占去了所有的时间,写作与研究一拖再拖。这种情形在哥大已经开始得到改正,一方面校方尽量为学生提供研究基金,一方面也规定博士学位的学习时间一般不得超过7年。
论文初稿写出后,分章交给导师阅读评审。导师的审读因人而异,严格的导师看得很仔细,主要从史料、观点、结构等方面提出意见。这个时期的写作专业性比较强,也非常规范,如果学生交上来的初稿有拼写错误、引用不规范等问题,导师是会非常吃惊的,甚至怀疑你是怎么通过研究课的。导师读完初稿后,提出修改建议。导师看过修改稿并同意答辩后,论文初稿才可分发给答辩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在哥大历史系,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3名(包括导师在内)来自本系,其余2人来自外系,如果来自外校,需经系里同意。我的论文讨论重建时期的黑人选举权问题,答辩委员会除历史系的3名教授外,还必须分别从法学院和政治学系请两位专家。论文初稿提前一个月送交到各位教授手中,给他们充裕的时间阅读。答辩时,在答辩人扼要综述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成果之后,委员会的每位教授每人有半个小时的提问时间,导师不提问,只作简单介绍。教授的提问基本上集中在论文的方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论文观点的说服力等方面。有的时候,答辩人也会被要求对论文的某些观点、章节和历史细节的处理作出说明。在有的情况下,委员会也会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点提出强烈的质疑,此刻,答辩人必须坚定地“defend”(捍卫)自己的研究(即为自己的研究辩护),导师在这个时候,也会助一臂之力,帮助学生解围。如果一篇论文是基于扎实的研究之上,具有独创性,是学生多年研究的结果,答辩人一般都会胸有成竹,参加答辩的教授也会立即意识到这一点。教授虽然都是专家,但他们本人对答辩论文的题目不一定做过如此精细和专门的研究,所以,对他们来说,答辩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博士论文不仅代表了博士生专业训练的最高水平,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各个具体的史学领域发展的最新水平和趋势(因为博士论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成果,而不是对前人和他人研究的一种机械式的总结或重复),答辩委员会的任务之一是确认这个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不仅的确是“最新的”,而且其产生的过程也是严格而忠实地遵循了本领域通行的学术规范的(无论本领域内其他人是否接受论文的观点,但他们至少要认可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是合格的)。对博士学位候选人来说,答辩基本上是一种与同行之间的愉快的专业交流,完全没有考资格考试时的紧张,但这并不意味着答辩只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答辩结束后,学生仍然要离开考场,在外面等待教授们的商议,然后被当面告知是否通过。如通过,委员会的教授会以“某某博士”相称,以示祝贺。如答辩失败,答辩人则需根据委员会的意见修改论文,再次答辩。答辩成功的论文将列入全国博士论文资料库,并由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HistoricalAociation)每年一度出版的“美国和加拿大历史系和历史学组织指南”(DirectoryofHistoryDepartmentsand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