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范文中心总结报告教育教学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正文

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10-15 15:41:44]   来源:http://www.xxk123.com  教育教学   阅读:8452

导读:42-28──的计算,并且学生能自己说出计算方法。就这样让学生比一比前后所学知识的不同点,动手摆一摆小棒,说一说怎样列竖式子相减。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学生大脑,促进了大脑的积极活动,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在练习中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选择能加深学生认识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课堂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要继续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巩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如讲“加减法对比运算”。第一步写出3 2=5的算式,问学生这是什么算式,用的是什么运算符号,加号把哪两个数连接起来了,3表示的是什么数,2表示的又是什么数,结果是多少;5表示的是什么数,把两个数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紧接着教师出4道应用题,让学生判断用什么方法计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图片或火柴棍,4 3=7,3 7=10等四个算式各怎样摆?进而教师再问:求一共有多少,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二步用同样的方法复习减法的意义与计算。第三步运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教师问:加法是求什么?减法是求什么?再让学生看

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标签: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http://www.xxk123.com
42-28──
的计算,并且学生能自己说出计算方法。就这样让学生比一比前后所学知识的不同点,动手摆一摆小棒,说一说怎样列竖式子相减。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学生大脑,促

进了大脑的积极活动,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练习中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选择能加深学生认识的内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课堂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要继续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巩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
如讲“加减法对比运算”。第一步写出3 2=5的算式,问学生这是什么算式,用的是什么运算符号,加号把哪两个数连接起来了,3表示的是什么数,2表示的又是什么数,结果是多少;5表示的是什么数,把两个数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紧接着教师出4道应用题,让学生判断用什么方法计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图片或火柴棍,4 3=7,3 7=10等四个算式各怎样摆?进而教师再问:求一共有多少,把两个数合起来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第二步用同样的方法复习减法的意义与计算。
第三步运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教师问:加法是求什么?减法是求什么?再让学生看具体的实物、图形列式计算。比较是研究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但是这里主要说的是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等教学活动,加深对加法意义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完成巩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
三、应注意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既然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在引导中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要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具体内容、课堂上采取的方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确定。一定要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走过场、摆花架子。
2.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动手操作,应告诉学生课前要准备什么样的学具,操作时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让学生操作要有步骤,统一行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3.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要适度。它既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那就应该紧紧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恰当、合理地安排。适度就是每一项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教师要控制好时间,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准。

上一页  [1] [2] 


Tag: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 教育教学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