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通称。南宋之后的考试内容以《礼记》为主。因为必须具备《周礼》和《仪礼》的基本知识,才能领会《礼记》的精神。
《周礼》相当于现代的国家组织行政法,加上干部职责和待遇的各项规定。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仪礼》相当于把外交部礼宾司的一套程序规定用到内部的重大事务之中。《礼记》则引导人们把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在化,变成人心中的东西。一个人无论处在社会中的什么地位,什么层次,都可以从礼的规定中得到好处。共同遵守的规定使较大地域上的人们都受益,这一点对于西方社会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叫做礼。在英美社会中称之为习惯法,在欧洲大陆称为成文法。违法
受审相当于事后救火,克己复礼相当于消除隐患,所以德治的管理成本比法治小。
在文明社会中,只靠一个人做不成什么事业,一定要组织起来才能做事业。即使单纯立言,也要得到出版或网络的支持才能成事。一切正式组织都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有了礼,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就在行动上易于协调。中国人总结了一个对联:文章本六经得来,事业从五伦做起[2]。
在欧美社会中,事业不必从五伦做起,而是可以从物质许诺做起:签订合同,事先说好收益分配。中国不具备欧美的资源条件和法制条件[3],所以发展出小成本的协调方式。儒家志士与皇室互动(参见第2-2节),用西方术语来说其实就是权力制衡:我跟你协调,你也有义务跟我协调。如果皇室不尊儒,不接受礼的约束,就得不到志士的拥护:旧志士会死谏,新志士不与昏君建立君臣关系(参见第1-2节关于愚忠的讨论)。
越是文明的社会,需要履行的义务越多,精神面貌好,人就幸福,;精神面貌差,就自找烦恼。西方经济学家曾经统计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寿命的关系,发现中国人很特殊:在国民生产总值较小的时候,人均寿命却较大[4]。究其原因,是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好,文化覆盖替换了经济覆盖。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描写过一个儿童汤姆,在被迫刷篱笆的时候,故意装出津津有味的样子,引得小伙伴儿们也想刷篱笆,最后还用自己心爱的小物件换取刷篱笆的机会。
人类在获得温饱之后,有许多事情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去看待这些事务。
事业从五伦做起,从立德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忍辱负重:这是为了长远利益,不是大公无私。
礼制是在单纯法制和大公无私之间履行中庸之道:单纯法制只有外在的行为约束,不能变成人心中的东西,大公无私强调了人心中的东西,却不可能真正落实到管理实践中。
礼的效益还不止于此:夫妇之间“爱之以敬,行之以礼”(《礼记·文王世子0814》),比现代人爱之以情,行之以情更可持续。未婚的青年如果没有礼,只有情,就等于放弃最美好的时光。上了床,就再也不可能体会出关关雎鸠和寤寐嗣服,不可能体验宝玉黛玉之情,不可能领略梁山伯祝英台之情,不可能领略罗米欧朱丽叶之情,只可能领略三十岁甚至四五十岁的成年人之情。除了早夭的人之外,每个男人和女人都会成为三十岁的成年人。在十六岁和二十六岁之间,不妨先享受一下金不换的青春:知书达礼,衿持含蓄,憧憬未来,辗转反侧……
近代以来有人大反三从四德,反而害了许多妇女(参见第6-5节李某报复案)。即使西方的妇女也开始反思,不再强求浪漫的婚姻,而是探索婚姻的底线:诚实[5]。心理学研究显示,尽管女性和男性受到感情驱使的时候都缺少理性,可是多数女性的感情持续时期比男性长,如果不能把爱和行建立在敬和礼的基础上,最后吃亏的往往是女性。
敬和礼的底线正是诚实:不管丈夫作了什么,只要以诚相待,他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就比与其他女人的关系更密切。在底线之上,一个值得尊敬的男子除了不说谎之外,还有更多的自尊心。恢复理性的人比寻欢作乐时的自尊心多。女人利用这些自尊心约束丈夫,比利用女权主义有效得多。尤其妊娠期之后的妻子,丈夫变情的概率很大,把婚姻建立在非礼无敬的所谓爱情基础上,一定会伤害女性。中国大陆的妇女地位表面上举世第一,男人的自尊受到挑战,可是大陆女性的自杀率高于男子,成为全球独一,很说明问题(参见第8-2节)。有些现代人反对爱之以敬,行之以礼,认为这会让婚姻减色,其实恰恰相反:婚姻要靠着文明有礼才能长久,才能永葆青春。
清代画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述了他和妻子芸相爱一生的基础:芸结婚好几个月还对沈复恭敬如新,沈复说你别对我这样,咱们又不是外人。芸听了从不反对,可是沈复给芸披衣服的时候,芸照样心怀感激地说谢谢。终于有一天,沈复不耐烦了,说你再这样就是伪君子。芸说圣人的教导难道是不对的吗?沈复说只要在内心里保持恭敬就行了,用不着这么多礼数。芸楞了,好久才说:在家里对父母也是只在内心里保持恭敬吗?沈复非常感动,转嗔为笑,安抚妻子。后来生儿育女,直至死别,两人从来没有红过脸,时日愈久,感情愈浓。
Tag: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