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战队伍刚刚稳定,越来越多的家属来队和工人逃跑,使得原本已经遭到饥饿威胁,浮肿病大幅度出现的会战队伍压力重重。1960年9、10月份,在全国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会战职工的粮食定量也被降低,职工队伍中出现了浮肿病,
大会战处于艰难境地。余秋里提出:要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毫不动摇,坚持会战,天塌下来也要顶住。余秋里提出:"干部进食堂,书记下伙房"。同时,抽出一部份职工和家属想方设法、发扬南泥湾精神大面积开荒种地,工委组织了打猎队、捕鱼队,挖野菜、采野果,终于战胜饥荒,熬过了1960年冬天。1961年春耕时节来临,余秋里亲自带头,组织开荒,发展农副业生产。随着开荒规模的扩大,职工的生活越来越好,职工的体质得到了恢复和增强,保证了大会战的顺利进行。
1961年11月,1202队用了9个半月的时间,赶超了苏联的格列尼亚功勋队,夺得了当年打井的世界冠军。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盛赞大庆会战取得的成果。余秋里离开大庆前,嘱咐大家不能自满,创业难,守业更难。
1963年12月25日,周恩来总理向世界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己经可以自给,中国人民使用了一百多年的'洋油'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奠基者》讲述了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新中国时,石油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侯勇饰)带领以“铁人”王进喜(王超饰)为代表的中国石油人克服重重困难的创业景象。该剧的收视宣传点中,重要的一条是该剧乃康洪雷作品,甚至有脑子灵动的媒体想出了“石油版《士兵突击》”的称谓。但几天来有媒体披露该剧目前收视不敌另外几台开年戏。鄙人有所思索如下。
演员够看!精神够劲!
侯勇在剧中饰演独臂将军余秋里。他说,自己出演余秋里压力非常大,“毛主席找他,彭总找他,这些领导人都来找他,说工厂没油了,所以对他来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常难打。”侯勇表示,他在拍摄中感受到老一辈的精神,为他们的意志力和信念所打动。对侯勇来说,更困难的是,他每天演戏还要把左臂用绳捆在背后,一天拍完,他常常因手臂麻木而失去知觉,但他却问大家,自己像不像独臂?侯勇透露,他在片中有一场单手划火柴点烟的戏,练了很久很久。侯勇自豪地说:“我现在不光能一只手吃饭、穿衣服,还跟余部长学会用一只手划火柴点烟。”
从《武林外传》、《三枪》走来的“泼辣老板娘”闫妮,这次扮演余秋里的贤内助,平凡中见真情,轻轻几句拌嘴,体现出真挚体贴的革命夫妻情。
讲到大庆油田会战,就不得不让人想起当年“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的经典场面。《奠基者》中,这一场面将被完全复原、再现。为达到真实效果,剧组在中国石油公司的协助下,在当年萨尔图会战的地方树立起两个真正的井架。仅仅为了竖井架,剧组就动用了上百辆重型卡车,更为“跳泥浆”一场戏拉来四卡车泥浆。
“泥浆打在人身上的力量非常大,当时就把剧组的一个工作人员推到了泥浆池里。可即便这样,也远不如历史上真实井喷临界时的力量大。”饰演“铁人”的演员王超告诉记者,这场戏不但让他深刻认识到当时“铁人”所面临的危险境地,也被那个时代人的精神所感动,“我一共跳进泥浆池三次,拍了近一个小时,最后上来时已经全身冻得没知觉了。可我们只是拍戏,马上就可以回住地洗澡休息,‘铁人’那时候可没有这样的条件,在当时那般恶劣环境下,他们的献身精神太动人了。”
《奠基者》投资数千万,转战北京、河北、黑龙江大庆市等多个拍摄地,历时半年拍摄完成。殷桃、洪剑涛、周晓斌、王新军等在剧中都有戏份。其中,擅长演喜剧的“炊事班长”洪剑涛此次角色相当有突破,饰演知识分子、地质勘探专家陆惟夫。尽管剧中他在北京的故事要比在大庆多,但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洪剑涛透露,他还是独自一人前往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参观了解当年情景,结果却一个人哭得泣不成声。“我也是听着‘铁人’事迹长大的,可看了展览还是特别震撼。那个时代的人仅靠着一份让祖国富强的信念就这样干下去。我看电影哭过、听人朗诵哭过,可一个人看展览哭成那样还是头一次。等孩子放假了,我还打算带他再去一次。”
关注此剧 耐性要够
此剧在大庆拍摄期间,消息近乎为零,侯勇在随雷献禾导演和王学圻宣传《七十七封阵亡通知书》等剧时也没透露该剧。康洪雷导演为此推掉《团长》的宣传,全力备战。对于该剧,他称保持了一贯的节奏,以小人物的命运为主,并表态这部戏走的是平民化路线。他说自己不擅长做一些歌功颂德的事情,《奠基者》和《士兵突击》有点像,没有绝对的主角,所有人物都非常有特色。
Tag:感想随笔,感想随笔,工作感想,总结报告 - 感想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