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区域协作机制的作用,促进项目对接、劳务对接和市场对接,统筹推进妇女发展工作。引领各行各业妇女建功立业。以“巾帼示范村”创建为载体,组织农村妇女积极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妇”字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村妇女加快增收致富步伐。各地妇联大力推动“巾帼文明岗”创建进行业、进社区、进村镇,开展“姐妹携手、共克时艰”、“新女性、新形象、新家园”等特色活动,激励广大妇女岗位建功。目前全国创建县以上“巾帼示范村”216万多个、“巾帼文明岗”338万多个。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公益慈善事业。发挥妇女儿童公益慈善机构的作用,不断扩大公益品牌的影响力和受益面。全国妇联筹资3亿多元支持汶川等地区灾后重建工作,各地妇联也积极采取措施,援助受灾地区的妇女儿童和家庭。去年共募集项目资金和物资29亿多元用于建设“母亲水窖”、实施“春蕾计划”和“安康计划”、开展“送温暖、三下乡”等活动,其中为400多个贫困县发送“母亲健康快车”,新建“春蕾学校”61所、资助“春蕾学生”22万多名,为帮助贫困妇女脱贫创业、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取得新成效。强化维权职能,推动落实20xx—20xx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着力实施“妇女儿童权益维护行动”。狠抓源头参与。主动跟进国家立法进程,积极参与选举法、社会保险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等24部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与修改,继续对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法建议稿进行论证并提出立法建议,配合全国人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调研。在各地妇联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目前有27个省区市出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规,29个省区市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狠抓“两纲”落实。加强宣传培训、项目实施、检查督导,协调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两纲”重点难点指标的攻关力度,加强“两纲”监测评估机制建设,全力推动“两纲”目标如期实现。认真开展“两纲”终期评估准备工作,并在调查研究、研制方案、建立机构的基础上,启动了新一周期“两纲”编制工作。狠抓机制建设。确定“维权与维稳并重”的思路,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目标,进一步总结和研究部署维权工作。各地妇联切实加强妇女儿童维权协调机构和维权志愿者队伍建设,重点关注失业失地妇女、留守流动妇女儿童、老龄妇女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积极拓展维权热线、维权合议庭、信访接待站、救助站等工作平台,协调设立维权专项基金,有的省份三级法院全部设立妇女维权合议庭。目前全国有近8000名妇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4600余名妇联干部担任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推动建立12万多个家庭暴力投诉站、报警点,在60多个城市建立家庭暴力庇护中心。狠抓基层平安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妇联信访工作制度,在全国设立210个信访信息直报点,重点跟踪和推动依法公正解决涉及妇女儿童权益问题的典型案件。以平安家庭创建为载体,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亿万妇女学法律、家庭平安促和谐”法律知识竞赛、“平安?健康家庭大行动”、“儿童安全成长行动”等活动。各地妇联立足社区开展“四有、四无”家庭创建活动,打造“流动妇女平安之家”、“半边天家园”、“姐妹驿站”、“知心大嫂”等基层维权服务平台,以家庭、社区的平安服务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妇女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家庭创建深入开展。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着力实施“和谐家庭创建行动”,进一步夯实广大妇女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深入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精心组织、层层发动,在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中大力开展“爱国歌曲家家唱”、“祖国伴我成长”等活动,在中央电视台连续录播20期特别节目和主题晚会,在妇联报刊网络上开辟“我与祖国同成长”、“我的家庭变迁”等特色栏目和征文活动,充分抒发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的爱国之情。积极参与全国双百人物、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工作,集中表彰2000名全国三八红旗手、1000个红旗集体,制播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事迹电视专题片,大力宣传新时期优秀女官兵、好军嫂等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妇女前进。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项目倾斜、资金投入、牵手互助等多种形式支持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妇联组织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共建和谐”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妇女和家庭旗帜鲜明地捍卫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不断提高和谐家庭创建水平。进一步推动将文明家庭创建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整体规划、纳入文明城市创建指标体系,发挥16个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城市、300个示范社区和28万多个各级“美德在农家”示范点的引领作用,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家庭,促进特色家庭创建活动的系列化、规模化发展。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在28个城市组织100多场“现代女性大讲堂”、“和谐家庭大课堂”示范活动。一些地方妇联围绕迎世博、迎亚运、迎全运等工作,在妇女和家庭中深入开展学礼仪、展风采等活动,促进提高妇女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推进家庭志愿服务工作,制定指导意见、开拓服务领域、扩大队伍规模、建立示范阵地,探索建立家庭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出贡献。扎实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推动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开展“十一五”家庭教育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组织农民工返乡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影响、儿童早期教育等专题调查研究,开通“中国家庭教育网”,组织家庭教育专家讲师团巡回演讲,推进各地家庭教育的科学发展。各地妇联发挥56万多个家长学校和家教指导机构的作用,深化“双合格”活动品牌,广泛开展“净化网络、护卫孩子”等特色实践活动,着力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深化“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命名一批全国工作示范县(市、区),在10省区市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推广“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建设模式,有的省份基本覆盖到所有乡镇,各地已建立留守儿童托管机构6500多个,招募“代理家长”315万多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