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项目倾斜,产业拉动,“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各乡镇把“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把培植和壮大主导产业作为创建工作的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一是创建思路和规划得到重新修订和完善。各创建村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系统梳理了工作脉络,合理进行工作定位。如老府镇明确了产业调整方向,以小河沿村、老府村、台子村为主发展设施农业,以前店村、下井村为主发展烤烟产业,以东杖房村、老水泉村、老庙沟村为主推广林果产业,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工作思路;当铺地满族乡在抓好市区两级创建典型的同时,明确了乡级创建典型的发展思路,主要在石界庄村的山区农业开发、碾子沟村的劳务输出、哈什图村的冷棚建设、焦家营子村的设施农业和市场建设上做文章,创建工作的脉络比较清晰。二是创建重点比较突出。各乡镇按照市级、区级、乡镇级三个层面抓“小康示范村”创建工作,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初步形成了“塔式”管理模式。基础条件好、村级班子强、发展潜力大的10个市级创建典型村,着力打造综合性“小康示范村”样板。如当铺地满族乡新井村、城子乡喇嘛扎子村、老府镇小河沿村、大庙镇公主陵村、夏家店乡三家村在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积极向区直有关部门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正在运作村路硬化和村容美化,形成自主品牌。区级的40个创建典型村以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为重点,千方百计打造产业支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如穆家营子镇衣家营子村的肉牛产业、太平地镇两间房村的烤烟产业、大庙镇马架子村的胡萝卜产业、上官地镇官地村的养猪产业、初头朗镇陆家营子村的设施农业已经成为了本村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如当铺地满族乡大兴隆庄村、王府镇下官地村、大庙镇桥头村、哈拉道口镇哈拉道口村等大部分区级创建典型村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把设施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规模和速度,今年大兴隆庄村新建暖棚500亩,下官地村新建暖棚200亩,桥头村新建暖棚500亩,哈拉道口村新建暖棚450亩,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新途径。乡镇级创建典型结合各村实际,选准突破角度,步步为营开展创建工作。如安庆镇羊草沟村利用移民搬迁的有利条件,加大村容村貌治理,投资2.5万元,在全村主要街路栽植杨树2450株,垂柳150株,其它灌木30株,美化了街路环境。太平地镇河南营子村从乡风文明抓起,组织了3支中老年秧歌队,活跃在村前屋后、婚庆典礼等场所,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创建机制已经形成。区直部门把“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作为份内的工作安排部署,按照职能职责要求,主动与创建村联系,协助创建村开展工作。财政、农业、水利、建设、林业等部门还把项目建设资金向“小康示范村”倾斜,有效促进了创建活动的开展。乡镇结合实际,提出了近期工作任务和长远工作目标,在资金、项目、政策、技术等方面向“小康示范村”倾斜,有意识地培植典型村。各创建村主动与区直有关部门联系,共同研究探讨创建思路,争取区直部门的扶持,参与创建活动的热情很高。总之,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小康示范村”创建活动深入人心,成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形成了固定的、规范的工作运行机制。
(六)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普遍得到重视和加强。各基层党组织认真落实党员先进性四个长效机制,结合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实际,以“双提双带”为统领,加大党员教育管理力度,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规范流动党员管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是党员干部培训力度明显加大。年初以来,各乡镇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的要求,紧紧围绕区里主推的设施农业和各自的主导产业,根据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现实需求,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培训的效果明显增强。一方面,采取以会代训,举办专题培训班、种养殖大户现身说法等形式,对乡村干部进行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形式,组织乡村干部、党员代表、种养殖大户到辽宁凌源、喀左,山东寿光、青州和区内的太平地镇酱坊地村、穆家营子镇北洼子村、初头朗镇陆家营村、当铺地满族乡焦家营子村等地考察学习设施农业发展经验和做法。截至目前,全区共组织52批3600多人次外出参观学习。二是“设岗定责”活动在全区农村大范围推开。各乡镇按照区里的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岗位,明确了岗位职责,因人、因事、因地合理设岗,全区有5000多党员已认领了岗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乡镇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如穆家营子镇制定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目标管理责任卡》,并发放到每一位无职党员手中,由党员结合实际自愿选岗,定期评岗,规范了党员的履岗行为;太平地镇把党员上岗工作情况和日常表现细化为政治思想星、科技致富星、帮扶济困星、参政议政星、带动致富星等十星,采取岗星互动,量化打分的形式,激发了党员上岗履责的热情;夏家店乡及早动手,在明确农村无职党员岗位的基础上,为各村统一制作了图板,营造了工作氛围,规范了工作管理。三是流动党员管理进一步规范。各乡镇抓住流动党员春节回家过年的有利时机,对流动党员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排查,比较详实地掌握了流动党员的数量和基本情况,建立了《流动党员摸底情况统计表》,明确了外出党员联系人,完善了流动党员日常管理、教育培训、民主评议等制度,加强了乡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和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站建设,流动党员管理逐渐规范。如上官地镇把外出流动党员细分为常年外出、季节性流动、无法联系三种类型,实施分类管理;王府镇党委下设的宏基公司党委,针对农民流动党员较多的实际,鼓励公司农民工流动党员持活动证到公司下设的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保证了农民工党员离家不离党。同时各基层党组织认真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大部分活动证都发到了流动党员手中。四是村干部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各乡镇从建立激励机制入手,对村干部采取“基础工资 效益工资”的结构工资管理模式,把工作情况与绩效工资结合起来,让村干部的工作与报酬挂钩。如安庆镇、大庙镇等乡镇完善了村级班子和干部目标考核制度,实行了千分考核制,把全年的工作进行分解量化,并赋予一定分值,分值多少直接与干部工资挂钩;王府镇、大夫营子乡实行责任目标化管理,把村干部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奖励工资和创新奖几个部分,并把奖励工资与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结合起来,量化赋分,严格奖惩,有效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