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中力求“高标准、严要求”。
将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大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政策措施,探索社区康复、基础设施、无障碍环境等服务领域更好的方法措施,形成长效的发展机制,使残疾人享受到更均等、更公平、更便利的公共服务。
积极开展康复服务。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巩固残疾人社区康复成果,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xx个,完善残疾人康复需求档案和康复需求数据库,配发了康复器材。为城区的xxx个社区提供各项康复指导。四个城区均以创建为全国或省级社区康复示范区。在开展“白内障无障碍城市”创建活动中,对白内障手术患者无偿提供手术耗材xxx元,为贫困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做到“出现一例、发现一例、免费治愈一例”。认真实施“精神病防治工程”,加强残疾预防宣传,启动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为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对聋儿进行康复训练,每年为xxx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办理服药卡,提供免费服药,为xx名贫困精神病患者给予住院补贴。
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根据中残联关于《地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20xx年市残联自筹xxx多万元,兴建集康复服务、就业指导、职业培训、辅助器具、盲人按摩、法律救助、文体活动等多位一体的市残疾人康复综合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建筑面积达到xxx平方米,建成后我市残疾人服务功能将得到明显提升。不断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按照《xx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规定》要求,我市在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时,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屋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在旧城区改造中逐步增加无障碍设施,做到逐步改造和完善,对新建的城区公用设施、公共建筑均修建盲道和坡道等无障碍设施。如现已建成的xx广场、xxx广场、xx文化宫等均修建了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城市各商业街两旁等都铺设了盲道,主要交通路口建有无障碍语音提示,给残疾人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受到了广大残疾人的欢迎。
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业。优先发展重度残疾人急需的托养服务、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的生活照料、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养护等服务项目,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业,使之成为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对民办服务机构给予补贴,调动他们参与残疾人服务业积极性与生动性。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残疾人居家服务的补贴制度,全面推进残疾人的托养服务,逐步形成可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20xx年,市残联自筹经费xx万元,对我市二家托养机构进行补贴,改善了托养机构残疾人生存环境,提高了托养服务质量。目前,进入二家托养机构收养的残疾人员达81人,较好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所)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推动各级公共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服务,在残疾人能力评估、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方面为各类残疾人服务。据统计,近二年全市各级服务机构举办电脑、美容美发、缝纫、手机维修及创业者培训班达20多期,培训残疾人达xxx人次。加强各级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满足残疾人一般性服务的同时,不断满足残疾人个性特殊需求。扩大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覆盖面,使服务残疾人工作做到专业化、规范化。
三、做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面宽量广,需要我们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不断去思考与探索。为此,结合我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目前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扩大低保户的覆盖面,提高低保户的救助标准。针对重度残疾人户、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的困难家庭,城市残疾人享受正常人的低保条件外,应在农村低保工作中设立“残低保”,降低农村残疾人享受低保的门槛,尽量做到应保尽保。让政府对残疾人的支持更直接、更具体、更实惠。
(二)整合危房改造等各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在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中,残联系统每户给予xxx元资金补助太少,危房改造难以见效。民政、扶贫办等政府部门的资金相对雄厚些。为此,应整合几个部门的资金,加大对残疾人困难户的资金投入,切实解决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如我市阳新县残疾人的扶贫资金,人平只有xx元,扣除残疾人照相、填表、交通等各项费用,各项成本就接近xx元,真正落实到残疾人户的也只有xx多元。
(三)出台“40”、“50”这一年龄段的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40”、“50”年龄段的残疾人再就业难度较大,他们在原单位下岗多年,社会保险金断交多年,再就业单位又不愿续交保险金而拒绝其再就业。即便同意就业,但劳动待遇偏低,劳动强度大,造成就业工作难以稳定。为此,国家应出台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解决这类人员的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