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河系洪水调度系统。建成了子牙、大清两大河系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该系统在已知实测降雨和部分实测洪水的条件下,能迅速地对主要控制站或产流分区的洪峰及洪水过程进行预报;在已知水文预报成果的条件下,可根据调度方案,给出大型水库、重要中型水库、主要河道控制断面、蓄滞洪区及重要控制枢纽的洪水运行过程及重要的水流技术指标;也可按专家和领导给定的调度方案进行模拟预报,实现实时拟定和优选洪水调度方案的目标,为洪水调度提供有力支持。
蓄滞洪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集蓄滞洪区基本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工程资料、历史资料以及图形图像资料于一体,为蓄滞洪区的洪水调度、启用、灾情评估提供决策依据,实现蓄滞洪区灾害统计和评估的有效管理。
水灾损失即时评估决策支持系统。系统通过对“63.8”洪水损失进行过典型调查,并统计了建国以来**省分区分流域的防洪效益;对“63.8”暴雨在近期重演后果进行了研究建立数据库,并结合最新灾情调查结果对数据进行更新、补充,完善水灾损失即时评估模型,在水灾发生之后,可以立即提供灾损预估服务,在救灾快速反应中意义重大。
数据库建设。几年来先后完成了**省国家水文数据库、实时雨水情数据库,充实了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完成了1/5万防汛抗旱空间数据库,并正在进行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滞洪区等重要防洪工程数据库建设,计划年底完成。建成后可实现防洪工程状况的快速查询,为防洪调度提供更快、更直观、更多层次的有力支撑。
2、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主要基于两个水资源管理项目进行开发研制。一是《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的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水质水量监控系统、水资源日常管理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三大部分,共17个子系统,目前已经完成项目方案论证和前期设计。二是**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项目信息系统建设,系统开发重视数据集成和地理信息系统现实与分析等功能。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同时为全省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进行标准化方面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了降水量评价与地表水评价两个子系统的开发和水资源评价数据库结构设计。
3、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在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遥感调查的基础上,依托**省外资项目(澳大利亚援助中国的“**省水及农业管理”项目),建设省级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参考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与数据库建设标准,设计并实施数据管理系统,最终达成水利行业内部和外部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技术人员的初步培训和系统的初步分析,进入系统详细分析与初步设计阶段。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我省水利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突出表现在信息资源不足、信息共享困难,已有信息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弱;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和运行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健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稳定的投资渠道,要完整地实施规划目标难度仍然较大。
1、信息资源不足,应用系统开发滞后。除了水文信息采集相对完整外,其它信息采集在空间、时间和类型上还有很大差距,并且采集技术不一,可靠性、精度等不能满足应用要求。水利工程视频实时监控刚刚起步,在工程险情、旱情、灾情等信息自动采集方面还是空白。应用系统标准不统一,开发相对滞后,软件实用性不强,数据不全,应用分散,系统互联互通困难。
2、数据中心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困难。信息化建设只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才能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我省数据库数量少,类型单一,划分不合理,存贮分散,没有整合成数据中心,信息共享困难。目前数据中心和基本数据库建设滞后和标准不统一已经成为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瓶颈。数据库建设滞后于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认识不一致,导致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有的市领导重视,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进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开发应用系统,在历年的防汛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市发展缓慢,制约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影响了省水利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今后的工作重点
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逐步建设完成覆盖我省海滦河流域六大水系重点地区、辐射全省重点县布局基本合理的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成覆盖省、市、县各级水利部门,厅直有关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积极推进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扩充信息种类,增加信息量,构建水利数据统一的存储与管理平台,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快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包括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及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等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此,我们近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