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促进农民增收。
旅游业快速发展,经营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转变,多元化发展战略得到实施。20xx年,全市接待游客58.6万人次,门票收入1520万元,旅游总收入实现2.65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93%、660%和185%。
二、农业新的增长方式正在形成,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措施和重要动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发展农产品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可以有益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通过采取“公司+农户”、“企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要,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生产。通过农业产业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培育和发展基地,加快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围绕黔北20万吨/年纸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依托退耕造竹、退耕还林、林种改造、低产林改造。大力营造竹子商品林,加快工业原料林建设。到20xx年,全市初步建成110万亩以上竹工业原料基地,其中50万亩楠竹基地林,60万亩杂竹基地林。50万亩楠竹基地林中有30万亩用于培育为笋竹兼用林,有20万亩用于培育为笋用林。大力普及科学种(养)竹技术,笋用竹栽培技术、套新竹、伐老竹,逐年更新,改造低产林技术以及精深加工机械引进,提高竹林产出率。力争5年时间,年产杂竹达100万吨以上,竹笋10万吨、楠竹800万根;杂竹在优先满足纸浆项目需要外。大力扶持xx胶合板公司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加快杂竹精深加工。积极扶持新宇公司,形成企业集团,使竹业真正成为大西南竹业基地,形成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大力扶持省、aa市在赤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市级龙头企业。扶持壮大十大龙头企业:赤天化纸业公司、新宇公司、胶合板公司、新锦公司、信天石斛公司、旅游食品公司、特色生态产业公司、台商泰昌公司。加快农业工业化步伐,提升农业的战略地位。
(三)大力发展以生态养殖为主特色养殖业,推进畜牧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近年来,我市生态猪、乌骨鸡为主的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是养殖小区不断涌现,养殖大户成为畜牧业的发展带头人。二是科学养殖正在普及推广应用。三是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四是养猪协会在乡镇发展起来。五是家庭养殖正在成为一些粮食转化增值、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要养好、多养,推进畜牧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一是要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提高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对散养户的指导培训,促进散养户的规模扩大。二是坚持发展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在大力扶持专业户、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的改造。三是对专业大户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四是加快畜牧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饲料兽药产业的建设,从单纯的饲料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环节拓展。
要多渠道开源节流,打破饲料资源的制约瓶颈。实施“以饲代粮”和“以饲增粮”战略,积极开发饲料来源,继续推广秸秆等农副产品利用技术。要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引进和自主研发生态猪、生态鸡、生态鱼的养殖技术,大力促进畜禽产品加工业发展,抓紧“xx生态猪”、“xx乌骨鸡基地县”申报工作,形成xx品牌,加快畜牧业发展。
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是产业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的需要。我市竹产业、石斛产业初具规模,已进入相继投产阶段,筹建、规范、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迫在眉睫。一是从竹产业、石斛产业入手,建立竹业协会。由于我市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晚,经验不足,借鉴外地经验,筹建时就应兼顾一、二、三产业,由单项服务向综合配套服务发展,由松散型向紧凑型发展,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二是积极探索加快推进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运行方式的创新,努力培养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而兴办农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增加农民劳力收入。
据市劳动就业办负责人介绍:一是20xx年11月调查统计,全市有3.2万农民工外出务工(目前已上升到5万人),其中高中文化占4.7%,职高和中专占0.91%,大专占0.25%,有专业技能占1.99%。说明我市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较低。二是有序组织外出务工占5~10%,多数是亲帮亲,邻帮邻外出务工的。三是外出务工人员被拐骗、工资、社会福利没有保障,时常发生。只有加强农民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才能真正富裕。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但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从市到乡镇层层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就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把农民进城务工与城乡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是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健全信息网络。市、乡镇要建立地域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劳务输出基地,培养树立劳务输出领头人。建立横向服务网络,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社会保障等劳务输出体系。二是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坚持以人为本,继续抓好“普九”和“扫盲”工作的巩固提高,努力扩大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和市职教中心、农民文化节技术学校等基地,培养农民懂科学、懂技术、懂法律,新农村建设的一代新人。三是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