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进一步创新人才机制,充分使用好专业技术人才。
一是健全科学、务实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陈旧的人才评价方式和标准,研究出台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的条件和标准,充分体现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要求,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切实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二是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行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强化“谁用人、谁聘任、谁管理”的自主管理机制,利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杠杆作用,允许“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对有突出贡献人员采取特殊政策,直接聘任上岗。实行专业技术人员任期目标管理,用人单位同专业技术人员签订任期任务书,督促其在任期内不断创新。客观、公正地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考核评价,初步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形成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三是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工资总额内,由单位自主设计分配方案,积极事实特岗特薪、特殊岗位津贴,鼓励企事业单位把技术等生产要素纳入分配,充分体现按能力、工作业绩为导向的“多劳多得”分配原则。鼓励对工作业绩突出、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重奖。四是做好高校毕业生进村(社区)和“三支一扶”工作,加强调查研究,积极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为推荐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把实习基地打造成为“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平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桥梁”,激发毕业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基层单位的发展和我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贡献。同时要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职称评定、流动、培训、户籍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申请科研项目及经费、申报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单位员工一视同仁,对自主创业的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毕业生就业公益性服务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一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合同制和岗位管理。按照国家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合同制。尽快研究出台我市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实行岗位管理和竞争上岗;同时,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用人单位与专业技术人员签订任期目标责任,加强考核,督促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感。二是打破人才选拔的地区、行业、体制、身份、岗位等限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事业单位急需人才可不受单位编制限制,自主引进,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用人方法,鼓励、支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市场化。三是加大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力度,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和法制化体系建设。以白银市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市场软硬件,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和网上人才市场建设,促进人才市场多样化、开放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各类专业人才市场和县区人才市场,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两个主体进入市场,继续办好公益性人才招聘会,不断拓宽公益性公共服务领域。
(七)健全人才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把人才开发、培养、引进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保证人才开发工作的资金需要。不断加大“白银市人才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对现有人才资金使用的统筹规划,切实保证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优秀人才的资助奖励、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引进、企业人才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培训的资助以及科研项目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资助等,为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智力成果的尽快转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拓宽人才项目经费的筹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办法,鼓励企业加大对科研和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开发的投入,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二是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要制定政策条件,保证企事业单位每年补充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对白银市急需专业和高层次人才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不限制生源地、户籍所在地,只要来白银就业创业者,在尚未落实就业单位或创业项目前,政府要出资为其提供一定限度的免费集中住宿和一定生活补助;对白银籍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落实就业岗位之前一定期限,由市财政和民政部门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为其提供生活补助。
三是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研究出台广覆盖、社会化统筹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养老、医疗、工伤保险政策,实现“保随人走”,使现有人才安心,引进人才放心,解决其后顾之忧。
四是建立健全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和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项目所需人才信息库,加强供需对接,实现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