㈡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指标,提高考核评价的针对性、有效性。如果考核指标“大一统”将非常不利于考核评价千差万别的领导岗位上的干部,无法将干部的个性特点刻画出来。同时,由于部门不同、职责不同,考核的内容和对象既有统一性、共同性,又具有差异性、特殊性。因此,县管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要体现公平合理原则,必须实行分类考核和个性化考核,突出部门特点,合理制定指标体系。
要通过制定县管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分解,根据部门分类、职位分类,科学合理设计县管领导干部考核的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为县管领导干部“量身定做”考核评价标准,为准确、科学考核评价干部打下坚实的基础。共性指标主要分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个性指标根据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依照实际工作分别确定指标内容。同时,对部门进行分类,也可以从管理型、服务性等职能来划分。职位分类除了区分正职、副职外,对副职还可按照分管工作的职能来分类。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与民主考核结合起来,在分类基础上实行“同类比较考核”。每年年初要求各部门上报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工作责任目标,汇总后设计指标体系,年终跟踪工作进度,在每年年底县管领导干部的民主考核中考核工作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㈢不断改进考核评价办法,全面、完整、真实地分析评价县管领导干部。
一是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评价县管领导干部德才素质主要是“定性”,评价县管领导干部工作实绩主要靠“定量”。“定性”上要考核了解内部评价、相关职能部门评价、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评价。“定量”上要重点分析民主测评的优秀率、民主推荐的得票率、民意调查群众的满意度。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实绩。
二是改进考核评价技术手段。要对县管领导干部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就必须尽量减少和防止主观因数的影响,使考核能真正按照标准,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衡量干部,从而体现服务干部客观实际的结论。实绩分析环节需要依据科学的理论和数理分析,制定具体的量化办法,合理设置权重,采用图表等直观的表达方式,突出量化可比性。
三是扩大考核参与对象和考核项目。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环节中,要重点突出“群众信任度”这一总体评价,将参与推荐和测评的人员扩大到工作服务对象、相关“两代表一委员”。在考核项目上,不仅要注重考核县管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也要注重对考核对象心里素质和岗位匹配性等方面的考核;不仅要注重县管领导干部“八小时内工作圈”情况的考核,也要注重“八小时”外“社交圈”和“生活圈”等方面的考核。
㈣强化经常性考核,全面、客观、历史、辨证地考核评价县管领导干部。
一是建立定期分析领导班子制度。在完善县管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中,要重视定期分析领导班子的运行状况,加强对领导班子的经常性考核和日常管理。研究出台“定期分析制度”,每个季度明确几个重点部门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双向约谈、走访谈话、征求分管领导意见等形式,了解领导班子在一段时期内的动态情况,分析班子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好反馈。定期分析制度是对突击性考核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全面、跟踪考核领导班子。
二是建立重大事项跟踪考察制度。关键时刻的表现更能够体现一名干部的本质。实施重大事项跟踪考察,在县委县政府作出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或者发生重大疫情、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群众性事件、重大信访事件等情况时,及时跟踪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事件处理情况,考察领导班子和县管领导干部在关键时刻的政治态度、负责精神和工作实绩,了解掌握领导班子和县管领导干部驾驭全局、控制事态、统筹协调、处理突发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使干部考核工作由被动向主动、适时转变,及时了解掌握领导班子和县管领导干部的动态情况。
三是建立干部考核信息库。建立县管领导干部考核信息库,畅通渠道,及时搜集、摄取各类干部信息,为每名县管领导干部建立独立于干部档案之外的考核档案,不但收集历次干部考核、年度考评、经常性考察的谈话记录、测评表册等原始资料,而且经常性地收集一些干部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现情况,并通过设立专门信息库进行数据处理,对照不同干部的表现情况、同一干部不同工作时期的表现情况,有利于提高组织部门识人、用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Tag:工作体会,班主任工作体会,银行工作体会,总结报告 - 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