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相比江西省内上饶三清山、鹰潭龙虎山、婺源徽式农村的绝美景观与名震天下的品牌效应,新余的风景资源还是显得相对贫乏。现代闲暇游憩理论认为,风景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发掘以及旅游项目的创意策划,可以最大限度发现旅游资源的新的吸引力。新余“中国洞都”的打造就是实施现代旅游产业策略和区域性旅游布局规划的生动实践。分宜县万洞之都洞村的卡斯特地貌造就了境内拥有多达36个溶洞的奇迹,这是在华东地区罕见的地质奇观,也是江西绝无仅有的极富特色的潜在旅游资源。以此衍发的溶洞探险漂流、穴居体验式旅游、休闲洞区旅游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态旅游方式,都是崇尚自然、大胆前卫的都市族群极易产生旅游冲动的创意项目。保护自然生态,建构和谐旅游,将旅行与生存方式融为一体,正是现代旅游行为的应有之义。分宜洞都的开发过程和远景规划,具有深刻的类型意义与值得期待的无穷潜力。2, 人文旅游:佛文化科技文化举世瞩目前面提到,旅游是跨文化的想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的政治学名著《文明的冲突》揭示了不同国家文明间冲突的宗教根源;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穷其一生做文明史的纵深研究,从历史观上开启不同文明间对话的可能性。可以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经久不衰魅力的见证和密符。哲人已萎但儒学不死,庄周化蝶但道家不死,庞贝坍塌但罗马法传统不死,耶路撒冷沦陷但基督教精神不死。一座西敏寺让多少英国文学的仰慕者造访雨中的伦敦,一部《罗马假日》让多少欧洲电影的观众亲临日光下的古都寻爱情的地图。王尔德说文化是人类最后的秘密。人文旅游的持续性、依附性、跨越性在旅游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用途。笔者认为,目前新余旅游已形成仙女文化、佛文化、红色文化、宰相文化、科技文化五大模块,分别对应仙女湖、圣集寺与佛教文化博览馆、罗坊会议纪念馆、严嵩洞、中国新能源科技馆及天工开物科技博览园。其中仙女文化是我们过去一直着力宣扬的,红色文化方面罗坊会议在党史研究上的价值远未被发掘,严嵩洞蕴含着对中国士人文化的反思与感叹(参见笔者《回首严嵩洞》),但由于缺乏正面的宣教意义而一直被长期忽视。真正具备创新胆魄和历史眼光的是已经或即将全面竣工运行的仙女湖圣集寺暨佛教文化博览馆与中国新能源科技馆及天工开物科技博览园。这是从文化视角实践构造旅游资源生命力的新锐尝试和重要典范。胡适晚年认为,中国民族传统最缺乏的是宗教精神与科学精神。宗教精神所代表的终极关怀意识与科学精神代表的精益求精的理性态度是现代公民社会灵魂的两翼。佛教文化与科技文化的构建,与上述观点正好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观照对应。中国佛教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名刹古寺遍布中华,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但在系统上梳理佛教文化普及佛教知识的集大成式的博物馆还比较稀少。佛教史学者蒋维乔就痛感“中国佛教缺乏历史观念”。与扬州天宁寺佛教文化园相比,我们的佛教文化博览馆虽无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遗留,但可以用突破本土面向全球佛教徒的国际视野、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法、缜密生动的佛教历史故事讲解、全方位的佛教仪式场景重现、网罗各地的佛教古迹名胜微缩景观、独具特色和创造力的规划设计,再配以仙女湖的诗画山水环境,打造富有全国竞争力的生机勃勃的文化景区和“江南佛教圣地”的金字招牌。科技文明不仅是器物之利,更是科学精神和经验主义的百年教育。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仅是中国古代各种农业手工业技术的系统总结,不仅是中国人古典智慧与实践能力的光辉写照,更是人力与自然力的辩证体现,是科学观察、精密研究、抽象归纳、逻辑思考、经验累积、怀疑论证等一系列人类思维活动的展示。在古代手工业产品与流程的充分展览铺陈之外,我们要重点表现人类科学思维之力,技术创造之美,从而在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张力之间找到平衡,这样的旅游资源才不会昌盛一时而很快枯竭。文化的构建与繁荣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两项工程可以达成。但正如汪德和同志所言,我们要创造,要挖掘,成为五台山普陀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做起来就会有轰动效应。3, 深度旅游:城市精神与体验现代闲暇游憩理论认为,旅游的最高层次是人的体验式生存,旅游资源的最高境界是完成自我形象的精神定位。研究张爱玲的学者都会注意到张爱玲的三城情结。她对上海、台北、香港三座城市的品味和迷恋,真正浸入到城市精神的本质中,体会到同样繁华喧嚣背后不同的城市人格和气质个性。不是每个人都有张爱玲般的敏感灵魂,但享誉国际的旅游城市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却是不争的事实。
Tag:工作体会,班主任工作体会,银行工作体会,总结报告 - 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