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体质论主推的重要理论,就是通过补充碱性营养剂或进行食物选择,让身体从酸性转向碱性。撇开食物并不能影响身体酸碱性的事实,如果真的想把身体变成碱性的,其实不必喝那些成分很可疑的矿泉水或根本不知道有多少科技含量的碱性补充剂。按照汪涛教授的临床实践,他的第一选择,是给酸中毒的患者开出最廉价的碱性补充剂——小苏打。这种一大袋也不花不了几块钱的碱性补充剂,对付各种酸中毒最有效了。
不管酸性体质论者强调碱性体质最健康是为了卖他们的碱性补充剂,还是本着以好心,提醒饮食搭配不均衡的现代人多吃蔬菜少吃肉,每天看到从来不知道更新内容的酸性体质威胁论,我们就当是记得吃苹果的闹钟,千万别往心里去。每天被各种本来就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饮食论者牵着鼻子走,好好的人都该被折腾成病人了。实在害怕自己是酸性体质就成了病人,每天喝点苏打水,定时去医院检查一下,才是上上策。 www.xxk123.com
酸性体质论的悖论
普通食物绝不可能引起身体血液或淋巴的酸碱度变化,除非一次性摄入大量的偏酸或偏碱,才会引起血液或体液的pH值变化。醋是绝对的酸性食品,一旦大量喝下去,也会造成酸中毒。
酸碱怎样影响
除了药物或疾病干扰外,正常人会引起体内酸碱变化有两种因素:呼吸和代谢。放慢呼吸或不呼吸,会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增多,从而血液的pH值降低,造成酸中毒,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容易酸中毒;呼吸过于频繁或深呼吸过多,体内二氧化碳减少,pH值加大,引起碱中毒,肝硬化或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碱中毒。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腹泻或服用利尿剂等有代谢疾病的人容易酸中毒,而严重呕吐或肾脏控制酸碱不平衡的人容易碱中毒。
没有临床试验
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药可以包治百病。主推酸性体质论的梁双林主打产品“第六元素”,可以小到治疗偏头疼,大到抑制癌症。有这样神奇效果的药,居然没有进入中国各大医院的临床试验,也没有任何临床试验报告。
颠倒因果关系
不是酸性体质导致疾病,而是服用了某种药物或患有某种疾病会导致酸中毒。无论是呕吐、腹泻、糖尿病还是癌症晚期,都是代谢出了问题才导致身体出现酸中毒。如果血液pH值低于7.35,出现酸中毒后,不加治疗,很快就会出现生命威胁。
尿液测酸 尽管健康正常的人不会出现所谓的过酸或者过碱的情况。不过仍有很多人对自身的酸碱度感兴趣,用PH试纸测试尿液或口腔酸碱度,从而得出身体酸碱度。
苏明山指出,这两种方式并不科学。据介绍,测人体酸碱度需通过抽血检查多项生化指标来判断,如:血液PH值小于7.35为失代偿性酸中毒,PH值大于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另外,还要检查其他生化指标,进一步判断是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还是代谢性碱中毒。
肾脏是调节酸碱平衡的重要器官,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固定酸的量比碱多,故尿液PH值一般在6.0左右。根据体内酸碱平衡的实际情况,尿液PH值可降至4.4或升到8.2。
此外,董行运强调,所谓过酸、过碱,从医学上来讲就是酸碱平衡失调,即酸中毒或碱中毒,一般来说疾病比较严重了,需要来医院就医或住院治疗,不是通过吃保健食品可以调节的。
年来,市场营养学家们经常把食物的酸碱性放在嘴边,最近更是衍生出了“酸性体质”这个说法。虽然借着医学名词的幌子出来招摇,但是正经的医学书上并没有这种提法。 www.xxk123.com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概念过于新鲜就犯保守。
来看看“酸性体质说”的常用论据吧,不难发现经不起推敲。
“一般初生婴
儿都属于弱碱性体液”,但是“随着体外环境污染及体内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使我们体质逐渐转为酸性”。“学说”接着指出耸人的事实,因为“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血脂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甚至连“SARS病人的体液几乎也都是酸性的”,所以酸性体质是不好的。空穴来风的论据虽然不容易做出断定,但这样的逻辑明显荒唐:既然大部分的人都是所谓的酸性体质,那么疾病患者自然也通常是酸性体质了,这么说来,我们还可以推断出,大部分出车祸的人、大部分离婚的人、大部分的校园杀手,也都是酸性体质。
Tag:生活百科,生活小百科,百科小窍门,生活常识 -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