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经营性文化单位是指现行事业性企业化管理的单位,主要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单位或行业。其范围包括电影公司、影剧院、报社印刷厂等。2.改革方式和内容(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转换机制、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面向市场不断激发自身活力,努力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优良、引导有力的公共文化事业主体。其具体的改革方式和内容是:第
一,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取消现行的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分门别类、分层次进行管理;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由主管部门公开选聘,单位副职由受聘的主要领导提名,经主管部门考察同意并聘任,单位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其余人员全员聘用。第二,改革现行分配制度,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的分配机制,实行固定工资与活工资(各种津贴、补贴的总和)相分离,即将活工资部分纳入内部再分配,按各自岗位绩效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惩,合理拉开分配差距。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投入不减,并且要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有所增加,但要改进财政的扶持办法,拨付方式要与单位履行的宣传文化职能和所发挥作用等情况挂钩,投入方式要依据各自的目标任务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要按照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要求,制定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推进公益性事业的建设。第四,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和作用,不断挖掘潜力,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2)逐步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着力深化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按照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改造过渡为经营性的文化企业。其具体的改革方式和内容是:第一,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定编不定员,定岗不定人”的管理模式。改革开始之时签订《聘用合同书》的事业单位人员,原有事业身份不变,调出和退休时按现行事业单位人员的政策来对待,但在单位内部现行管理上同所有新聘用人员一视同仁;事业单位新增人员,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由聘用单位与其签订聘用合同,在聘期间享有同原单位的事业人员同样的权益,待遇按聘用合同约定办理;明确现有事业单位编制和现有事业单位人员,原相同性质单位和相同事业身份的“老人”流动,不得突破新调入单位的原有事业编制限额,对高、精、尖特殊文化艺术人才按市引进特殊人才政策执行,其引进的人员数额最多不能突破原有编制数,引进的特殊人才享有原事业人员相同的身份、待遇;实行较为彻底的人员聘用制,真正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所需人员的聘用,在政府的宏观监管下,由用人单位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规定,公开、平等、透明地自主选聘,人事部门只进行合同鉴证。第二,改革现行分配制度,按照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实行绩效工资制,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对有条件的单位领导班子可实行年薪制,也可以按照目标责任制的要求,根据实现目标的情况,从收入中提取相应比例的部分作为奖励。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未能聘用上岗人员(个人自己不接受聘用的除外),在服从单位安排的前提下,可安排临时工作任务或进行培训,发给不低于当地政府颁布的最低工资。第三,在社会保障方面,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实行“两制”管理,即:原有事业人员按现行政策,由财政继续承担其应享的社会保障支出,退休后按原渠道领取退休金;新进入人员(按市政府相关政策引进的高、精、尖特殊人才除外)必须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并由用人单位和个人足额缴纳各项社会保险金,并按社会保险政策规定享受相关社会保险待遇。第四,改革财政扶持方式,按照“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节余留用、超支自负”的原则,由财政依据20xx年末单位实有人数适当放宽核定包干经费。改革后进入市场运行的文化单位不纳入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范围。(3)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可视不同情况采取两种改革方式。第一,对资产构成良好、净资产较大、经营状况较好的单位,可着重在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改革,对经营性资产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完全参照国企改革的办法,实行产权和人员身份双置换的改革办法。对国有资产评估后,公开挂牌出让,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让给原单位职工。对转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在核定资产的过程中,凡能够豁免、转移、冲销的债务或报停、报损的设备,可作一次性解决,尽可能减轻单位的负担。
Tag:策划方案,活动策划方案,营销策划方案,常用范文 - 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