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化。干部工作“面向现代化”,也就是立足现实的问题,最直接地体现为干部的专业化,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需要,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从当前各地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来看,还存在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领导班子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要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主动适应总揽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全局的需要,把领导班子的专业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务实的措施来加以解决。要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层面,努力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市场经济、国际惯例、法律法规、现代管理和现代科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着力构建一支“专业互补、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面向世界。干部工作“面向世界”,也就是扩大开放的问题,最紧要的就是要培养开放型领导干部。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交往日益密切,这些将直接体现在政府效能和公务员素质的竞争上。20世纪70年代kai始,以英国、新西兰、美国等为代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这种被称之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涉及领域之广,改革调整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我们要“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前提条件是有一支眼界开阔、通晓国际法则的开放型干部队伍。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开放改革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将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的工作重点由注重管理型、稳定型向外向型、开拓型、智能型方向转变,大力选拔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宽阔胸怀,学历层次高、懂得高新科技、具备现代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领导人才进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到国外培训,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多途径提高领导班子的外向化程度。
面向未来。干部工作“面向未来”,也就是着眼长远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个战略问题,应当树立战略意识,确定战略目标责任制,步子更大一些,更快一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配备,一手抓后备。在抓配备使用方面,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打通干部“能上”的绿色通道,保证看准了的、具有真才实学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我们在研究干部“能下”的同时,要更加积极开明地探索干部“能上”的问题。在干部年轻化方面,除了不定期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能够突破既有台阶外,在常态下几乎难有其他破格的通道。必须研究完善公开选拔、公开招考、竞争上岗等相关制度,注意在选拔的条件、规则、数量、时间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公开性。当前,我市各级领导班子年轻干部偏少、干部年龄断层的现象依然存在,要通过制定选拔培养规划和目标,健全完善工作措施和机制,逐步使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形成班子梯形的年龄结构。同时,必须把年轻干部的大胆使用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树立使用是最好的培养,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培养观念。对年轻干部要用其所长,用在其位,尤其是要用当其时。要抓住每个干部的创造潜能最能充分发挥的黄金暑期,委以重任。抓后备,主要是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目前,要在解决年轻干部来源的基础上,按照“重点培养、滚动管理”的要求,对各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适当调整补充,着眼长远和全局制定培养规划和目标。对于列入后备干部名单的人员,必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锻炼的具体措施,为用而备,备而有用,备用结合。
面向群众。面向群众是干部工作扩大民主的重要内容。公开是民主的前提,没有适度的公开,扩大民主就会落空。干部工作只有坚持面向群众,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才有可能落实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解决好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就要不仅仅囿于对任用结果的公示和告知上,也不能因为过分强调保密为由而将一些应该公开透明的程序封闭化。必须着眼于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总体要求,扩大干部工作面向公众的开放化程度。在内容上要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把选拔干部的职位、条件、标准、程序、方式以及结果都公之于党员、干部和群众,形成完备均衡的干部选拔任用公开工作制度体系。在范围上,以群众关注度的大小来定取舍,消除盲点及敏感点。干部的选任要在多数人中选人,依靠多数人来选人;干部的评价要多倾听群众的呼声,多听取民意。必须创造群众敢于向组织说真话,组织能够听到真话的氛围。要紧紧围绕代表性、知情度、关联度,在干部工作中更多地引入民意调查、民意测验制度,并真正尊重民众的声音,不断提高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参与度,真正把那些群众信任的人、执政为民的人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为党的事业所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