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农村信用社体制欠成熟下的管理多位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管理成本。20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银监会人民银行关于
明(来源:www.xxk123.com http://(www.xxk123.com))确对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职责分工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由省级人民政府全面承担对当地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各省通过省级联社的信用社省级管理机构实现对当地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指出,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开办的相关业务进行检查监督。而农村信用社还要承载按现代金企业制度搭建的自身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
“三会”的监管,同时还要接受市级联社或管理处的监督管理。多重管理、重复管理、一个问题重复检查自然就耗费了被监管单位的精力、人力和财力,不难看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费”比其他商业银行多出了几份子,管理成本也就高出了许多。
三、以机制创新和完善管理弥补农村信用社体制不足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取向问题不仅关系着党的农村金融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还关系着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及定位,而且关系着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金融杠杆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确定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取向,应该根据目前农信社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体制原因,最后研判体制改革的方向。对于体制转换过程中,笔者认为,还要充分发挥机制弥补体制不足的作用,不断健全机制,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体制“大一统”,先全省统一法人,继而全国实现农村信用社一级法人核算。当前,农村信用社以县为单位组建统一法人社的县级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已初具成效,笔者认为,作为两级(或三级)法人下的省联社应为一种体制过渡的角色,现在的改革目标应该是用3-5年的时间建成全省统一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各县级农村信用社去法人资格、去“三会”负载,以省联社统一“三会”代替全省174个县级联社“三会”,自然就去掉了还有多级法人管理体制下的管理成本和人力资源内耗。对各县农村信用社实行委派经营,实现职能转换,人力资源缺乏从某种角度来说就能得到根本的解决,因为形成了部室只对县经营负责,县经营班子只对省联社负责,去繁就简就能腾出手来一心一意抓业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至于全国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体制的形成,笔者认为,其推理过程等同于省统一法人社成立的演绎,其管理成本的节约就更为可观了。同时也解决了农村信用社客户的识别负担,因为统一的形象设计、统一的业务流程以及“省”、“全国”高度的网点布局可以有效解除客户端“识别”迷惑。
(二)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信用社机制建设,全力弥补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体制不足。鉴于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阶段的“磨合期”,如何最大限度降低体制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干部机制、人员机制、分配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等予以弥补。一是建立干部选贤任能的导向机制,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为政之要在于用人,治弊之策在于公选。全面推进公开竞争选任干部机制,按章面向全社会公开阳光运做,依据数据化客观政绩标准选拔干部的同时必须强化群众监督,避免公开竞争任用干部留于形式、走过场,进而提高选任质量,将系统内最优秀人才选任到干部岗位上来,这必将极大调动起广大员工干事业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建立干部淘汰机制,对工作措施不力、后劲不足的干部实行淘汰,形成“锥刺股”的效应。二是健全人员机制,做到能进能出。打破农村信用社职工“铁饭碗”势在必行,只进不出是造成员工不思进取、工作作风懒散、工作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对员工“能进能出”机制的建立,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其一是末位淘汰制,建立员工末位淘汰制,对绩、效、能考核居末位或末几位的员工淘汰出社;其二是改变当前用工制度,实行劳务派遣制,从三方劳务公司选人、用人,同三方劳务公司签订劳务输入协议,既能提高用人质量,又能降低有人成本。三是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效益分配向创造效益的人员和岗位倾斜是总的原则,做到按劳分配和按“效益”分配相结合,基于此,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实现按件计酬势在必行。四是建立合理的目标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的绩效动力作用,并通过奖惩制度进行正向激励,肯定积极行为、否定消极行为,激励各社不断改进自身行为,努力创造工作佳绩。对于目标考核机制,笔者认为除了制定科学外,其考核逗硬将是发挥目标考核机制作用的关键。
Tag:条据书信,条据的写作,书信的格式,常用范文 - 条据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