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一一板书在那些物体下面)
师:这些不能让让水往上爬的材料(手指黑板上的板书)有什么共同特点没有?
生:它们都不能吸水。
生:它们不怕水。
生:表面很光滑。
生:没孔。
生:没有细毛。
(评:这段做出假设的活动很精彩,让学生列举同类物体,教师一一记录,又让学生分别说明两类物体的相同点。做出假设是本课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环节,由餐巾纸类推及其它,展开思维是很有必的要。)
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猜测,到底是不是这样。(学生插语:用实验来证明。)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架子,上面挂着一些材料,(教师一一介绍)和我们刚才列举的材料很多是相符的,我们现在就用它们来研究水的上爬现象。请2号同学从桌子下面拿出这些材料,将架子夹住托盘两边,材料下端浸入水里,然后仔细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纷纷议论有的上爬了,有的没有上爬。通过对比实验、分析,预期使学生认识到“孔隙”是水自动上升的必要条件。)
师:请同学们把材料按能让水上爬的和不能让水上爬的分别放在两边。
师:停。同学们汇报哪些材料让水上爬了?
生:有彩色笔芯、木头、布、装土的试管、玻璃片夹着塑料片、玻璃片夹着铁片、还有两块玻璃片夹在一起。
(教师板书记录)
师:再看看哪些是不能让水上爬的。
生:有实心的玻璃管(学生插言:就是玻璃棒)、铁片、塑料片、还有一块玻璃片。
(教师板书记录)
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材料让水在它们的什么地方上爬?
生:中间。
师:外面爬了没有?
生:没有。
师:这些材料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孔。
生:都有空隙。
师:你们把有孔和有缝合起来叫做“空隙”。这个说法很好,就用这个说法。
师:这些不能让水上爬的材料,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生:都是实心的。
师:也就是说————
生:没有空隙。
师:为什么一片玻璃不能让水上爬,两片玻璃合起来就能让水上爬了?
生:因为一片玻璃中间没有空隙,两片玻璃夹起来中间有缝隙。
师:想一想,餐巾纸、木头能让水上爬,那它们也应该有……
生:有空隙。
师:那我们实验前预测的水能上爬的条件中哪些是不对的?
生:管状物不对。
生:让水往上爬的都是有空隙的,不一定都是管状物。
师:开始预测不能上爬的原因时说这些材料都“硬”,对不对?
生:不对,玻璃管很硬,它也能让水往上爬。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能让水往上爬的材料中一定有什么?
生:有空隙。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实验的结果说出来?
生:水能沿着有空隙的物体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