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教研、科研一体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利用基地活动,全面推进教研与科研的整合,将科研(课题组)活动纳入常规基地教研活动之中。本学期基地活动都带有主题性,围绕省级课题《基于审美教育的小学课堂乐器整合应用研究》和县级课题〈奥尔夫教学法与音乐新课程的整合实践〉,重点开展“器乐教学”的研讨活动。例:沈慧凯老师〈有关音乐内涵〉的讲座,林会国《着眼乐器整合应用开放度 强化乐器教学审美有效性》的讲座;张丹华老师所开的课《圆》主要围绕课题进行奥尔夫教学法的探讨;卢伊丽老师的课《南北湖郊游》把自制打击乐器融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有效提高了音乐教学的内涵。在活动中,老师们还把自己在课题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解决,也把自己看到的好的文章拿出来共同学习等等。目的在于能更好的实施好新课程,走出一条有实效性的音乐特色教学之路。 2、优化集体备课方式,提高教师教材处理能力。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教学误区”很多:有 关于“学科综合”上的误区,缺乏音乐教学的音乐性;有“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误区,缺乏音乐教学的科学性;有“以学生为主体”理念上的误区,缺乏音乐教师的主导性;有教学评价上的误区,缺乏音乐教学的教育性等等。以上这些误区我们在教学中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出现,仔细分析主要是教师没有正确把握教材而出现。 我们正是把“正确把握教材”和“教材整合”这两难点放在基地活动中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基地专家组的成员在活动中作了引导性的讲座和点评,内容主要是:关于教材的处理,包括如何有效整合教材,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攻克?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等等。可见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教材的把握就不会出现大的偏差,而且我们把教材整合这一块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结合课题,主要放在器乐教学上。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在音乐素质上会有更大的提高。通过活动确实有效得提升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3、建立音乐基地博客群,创设“一体化”的基地教研平台。 每次上好课,对于课堂上精彩或疑难的教学片段大家都感悟很深,都喜欢回到办公室中谈论,有时甚至谈论得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这就是最常见的有意义的学科教研,最生活化的教研。然而,这样的活力缘何不能出现在常规的活动中呢?原因只有一个,课后强烈的感受(或欣喜或困惑),由于没有及时记录,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已不再成为记忆!不难想象,课堂生成的问题在得不到交流与探讨的情况下,“问题”还是“问题”,就教师个体而言也没有在后续反思中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建立了“音乐基地网页”和“小学音乐基地博客群”,为教师创设“教研无所不在,教研无时不可”的教研环境——即“生活化”基地教研平台的构建。 主要渠道是:利用网络,在基地博客群上随时发表自己的教学故事,或一个问题,或教学反思等。全县音乐教师利用“留言栏”可以直接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随机进行互动性的研讨活动。效果非常好,学期结束,我们基地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反思、点评整理成的教学叙事、反思等都在10篇以上。这样长期下来,一方面促进了我县的音乐教学,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我们实小音乐基地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下,不管是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还是在音乐教研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将更激励着我们音乐基地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良好的“学习、研讨、探究”教研氛围中,从主观上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相信只要我们踏踏实实,有创意的去做,去思考,定会使我县小学音乐教学一块更显实力。
Tag:小学工作总结,小学安全工作总结,小学教师工作总结,教学总结 - 小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