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联系的概念:⑴在10班,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找一找这一段中有哪一个概念很重要。学生找了以后我让他们起来回答,却一连几个学生找不出来。因为一连几个都不对,后来剩来的只有对的了,学生这时才找出来(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开始就找对了,但没被我点到)。后来我反思这个问题设置的是否合理。这一段中概念很多,但哪个概念很重要,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我没有说,学生当然也不清楚,所以找起来很困难。要不要给学生介绍这个标准?比如以本课的课题为依据来判断,或者以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来判断,等等。如果这样一介绍,是不是扯多了?撇开扯多了这个问题不谈,教学时间够不够?这些问题我一时说不清楚,所以后来在其他班级讲的时候就直接要学生把“联系”这个概念找出来。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在这一段中“联系”这一概念很重要,那么还有没有让学生找这个概念的必要?有。因为政治课堂是一个抽象的课堂,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特别容易走神。如果在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概念的时候再由老师把这个概念读出来,不容易把走神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如果教师告诉学生联系这个概念很重要,然后再让学生找,学生读,他神经就得紧张一次,他原本可能离开课堂的思维就可能会被拉回到课堂上来。而且这样做也多了一次师生交流的机会。
⑵然后我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联系”这个概念,看哪几个关键词对理解这个概念很重要。出乎意料的时,尽管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让学生起来回答的时候,每个班级都有学生找不全,这说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实有待提高。关键词找出来后,我要学生分析这些关键词在这个概念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什么不同,或者说他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界定“联系”这个概念的,对这一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回答不出,只能依赖教师的点拨。有时教师说出其中的一个角度,学生才能答出另一个角度。
在教学时对概念的内涵要不要作深层次的分析?这也是我们近年来教学中一个令人十分纠结的问题。从考试的要求来看,近来对概念内涵的考查越来越少,因此从应试教学这一角度来看似乎不讲为好。但如果基本概念学生没搞懂,学习后边相关内容的时候学生就会有障碍。如果对这个概念进行判析的话,教学时间又不够,所以很令人纠结。我现在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意会即可。这是一种折中的方法,可不可取有待于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