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4分):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集聚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点拨】 解答现代文主观题,要注意把主观题类型化,对其进行归类总结。平时的训练中,老师肯定会为大家讲解散文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大都是类型化的,是我们解答新题的基础,要熟练掌握。比如这道题问的是“独句成段”的结构问题,这在平时的阅读中,在老师的讲解中肯定是遇到过的。“独句成段”最基本的目的和用意在于强调突出,借以提示读者。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15.(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现代文中句子理解的能力。这句话出现的语境:黑妮带领我们参观苗寨,参观的过程她是那么地耐心,当苗寨妇女们身着节日盛装等待她的到来,为她唱迎客歌时,她则一字一句地教大家绣工技术;后来又去了另一个村寨,黑妮对每一个村寨都很了解。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这句景物描写,显然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它饱含着对主人公的褒扬,真是一箭双雕!
【答案】 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意思答对即可)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现代文中句子理解的能力。句子是在我买了四张具有苗绣特色的地图之后出现的,且在眼睛亮了之前着一“素静”,承前而来,意在赞扬黑妮对“针挑土”工作的坚守,而“亮了”则是对工作有了成绩和支持者的欣慰与感激。
【答案】 ①低调、单纯的黑妮为“我”对“湘援游”的支持,高兴得眼睛都亮了;②暗示“湘援游”进展得并不顺利,而黑妮能沉静、乐观地面对;③黑妮从“我”的支持之中,看到了“湘援游”逐步向前推进的曙光。(每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2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点拨】 “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这个考点是年年必考内容,也反映一个人阅读散文的最基本的能力。首先要将句子置于全文语境之下来理解,其次要抓住句子所处上下文小语境以及关键词语、修辞手法等。
16.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6分)
16.【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句理解的能力。“针挑土”既是题目,又是文章线索,结构上还用与之相关谚语做到首尾呼应,所有这些都为描写黑妮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针挑土”式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而服务。文章充满了对黑妮“针挑土”式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歌唱,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答案】 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点拨】 这道题目的设置非常好,题目要求考生对文章标题做品评鉴赏。这又是前面提到的“把主观题类型化”的突出典型。鉴赏文章标题是常见题型,往往具有概括文章主题、体现人物精神、贯穿文章线索、引发作者感悟等方面的作用。从分值以及文章来看,本题所问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文章主题、人物精神、作者感悟等三个方面。
17.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6分)
17.【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道题目虽然还是就“针挑土”设问,但是问的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就“文中起到的作用”来看,实际上在上一题的“点拨”中已经提到,且与上一问题有所重复,这一问主要涉及文章主题、文章线索;至于作者的情感态度,涉及文章另一个大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作者明显对黑妮的工作先是有些不理解,后来又理解了,并对此项工作给予支持,还由此生发出一般性的人生感悟。
【答案】 第一问:既敬佩,又心疼,内心存疑,更满怀祝福。(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①以“我”的见闻和感慨组织文章,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②见证了艰难,彰显了精神感召力,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抒情、议论和叙述、描写转换自如,使行文灵动生姿。(每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
【点拨】 解答这类题目,依然是“把主观题类型化”,同时还要结合文章实际,具体回答所设置的问题。
Tag:高三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试题 - 高三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