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加强后备村干部队伍建设,实行动态管理,至少保持2名后备村干部常数。
2.深入推行“两制一配套”。落实村两委履职承诺制度和村主干述职述廉、村两委干部民主评议制度。结合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代表联系户代表会议,对村两委干部的屡职情况和践诺情况进行评议,把村两委干部屡职践诺和民主评议情况与评先评优、工资报酬挂钩,督促干部在其位,谋其职。
3、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村两委成员及“八大员”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组织深入群众,入户听取意见,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用改革的精神和思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探索、总结新经验。实施素质工程,村两委成员及“八大员”每年至少要参加培训一次以上, 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到2013年80%以上的村两委成员及“八大员”达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
4、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念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引导村两委成员及“八大员”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等方法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和群众工作。建立健全村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包组联户、民情日记、服务承诺、村主干信访接待日、今日去向告示等制度。
5、加强群团组织建设。村团支部、妇代会按时换届,选好配强村团支书、妇代会主任,发挥村团支部、妇代会联系团员青年、妇女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民兵组织的应急作用,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妇代会加协会等活动,不断增强群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以保持先进性为目标,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1、加强党员先进性管理。坚持月考评和通报,把考评结果作为党员奖惩的重要依据,推行党员服务承诺,对党员实行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当好群众致富带头人;在村里从事生产劳动的党员,当好从事勤劳致富的榜样,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当好信息的传递者,外出党员确保100%保持联系,每月至少与支部联系一次以上;在村的老党员,当好支部的坚强后盾,在各方面工作中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
2、做好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完善党员学习日制度,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和党费收缴等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加强流动党员信息档案建设,强化流动党员管理。认真抓好每年一次的高质量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做好对不合格党员的教育转化和处置工作,扎实开展党员电化教育工作。
3、培养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围绕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村建设者。广泛开展党员学科技活动,培养一批党员致富带头人。组织好农民依据自己特长,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举办的实用技能培训班学习,促进全村有80%以上的党员、群众分别成为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
4、重视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及“8383”目标要求,认真做好在本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高中毕业回村青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教育培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工作全程联名推荐制、公示制和票决制,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入党积极分子定期参加培训考试制度,持续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大力倡导“三向”培养方法,注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力争做到每年至少发展1-2名新党员。至2013年发展党员5-7名,其中女党员1-2名。
5、完善党员发挥作用平台。实施先锋工程,加强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党员“双带双创”活动,建立本村生活困难党员、群众详细档案,由党支部委员和有带创能力的党员与生活困难党员、群众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给予提供致富项目,同时帮扶他们解决在生产生活、看病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具体困难问题。
6、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流动党员信息档案,实行专人负责制度,每季度至少与流动党员保持2次联系,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地点和联系方式等情况,及时向流动党员报告党组织的重要情况,及时通知流动党员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抓好年终党员返乡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