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科技为依托,强化科学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科技进步是畜牧产业化的源泉和力量,科技人才是畜牧产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和保证。县委、县政府在实施畜牧产业化的进程中,始终把建设科技队伍,运用科学技术,实行科学管理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建设高素质的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我们不惜重金高薪聘请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级人才,并委以重任;与专业院校、科研单位联姻,聘用专家、学者组成企业顾问组,解决企业的重大问题;送出去培训,请进来讲课,提高现有人才素质;接纳大中专毕业生,为企业输入后备人才等。据统计,目前全县畜牧技术管理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45人、中级职称109人、初级职称539人,形成了一支各方管理人才、多种技术能力的高素质科技队伍。
其次,建设一支善于学习技术、掌握技术、应用技术的企业基层员工队伍。县畜牧中心和各个龙头企业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如建立业余职工学校,举办多种培训班以及实施岗前培训,岗位练兵等办法,从而使产业化各个环节的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为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打下了基础。
其三,建设一套上下衔接,左右相连,互相配套的科技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
(1)畜禽良种繁育改良体系。建立了祖代、父母代种畜禽场,推行畜禽经济杂交、家禽配套系、家畜家禽人工授精及冷冻精液繁殖技术,给商品代生产提供了优良的肉雏鸡、蛋雏鸡和瘦肉型仔猪等。全县现存栏祖代种猪1650头,父母代种猪1.8万头,父母代肉、蛋种鸡80万套和10万套;孵化场2个,总蛋位400万枚。
(2)饲料加工体系。建立了能够满足需要的大中型饲料加工厂16个,年单班加工能力23万吨。能生产各种畜禽及渔业需要的全价饲料,预混饲料及科技含量较高的膨化饲料、颗粒饲料等。
(3)疫病防疫体系。已建起以县畜牧局为系统的县、乡、村防疫网络和以龙头企业为系统的专业防疫队伍,实施科学的统一的防疫程序,做到防疫密度与质量并重,大大提高畜禽成活率,达到并超过了部颁标准。
(4)技术推广体系。在普遍进行人员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推广了肉鸡生产配套技术、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和蛋鸡生产配套技术,使畜禽生产的科技含量由20%提高到50%以上。
(5)畜禽屠宰加工体系。过去畜禽产品多为“原”字号产品,只有一条肉鸡加工生产线。目前,拥有两条肉鸡加工生产线和一条生猪屠宰线,并有后续深加工生产线,既能为市场提供冷冻分割产品,又能提供腌制半成品和熟制品,提高了畜禽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四)转变领导方式,制定优惠政策,为发展畜牧产业化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要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按照市场需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发展养殖业。近两年,我们通过信息引导、典型引路和政策扶持,实现了畜牧业由计划型、指令性向市场型、引导性的转变。
一是信息引导。我们每年都要派专人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到外地参观考察,正确掌握市场波动规律,摸清市场走势,并通过召开信息发布会的形式,及时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指明发展方向。例如,在98年全国畜牧业大滑坡时期,县政府于4月份及时召开了“淇县畜牧业形势分析暨政策信息发布会”,向群众介绍了国内外各种畜禽生产销售、经营情况的市场信息。同时,让大家懂得,稳定蛋鸡,大力发展肉鸡和瘦肉型猪是我们根据市场走势确定的目标,并让大家懂得畜牧业生产在低时潮搞建设,高潮时得收益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由于信息引导及时,当年淇县畜牧业不但没有滑坡,还比上年增长26.8%,同时当年还新发展千头猪场18个,年出栏30万只的商品肉鸡场6个。
二是典型引路。事实最具说服力,典型最能引导人。在实施三大养殖工程的初期,许多人都认为投资较大,万一赔了怎么办?为此,我们先选择几个专业场户搞试点,树典型,让事实说话,让典型引路。例如城关镇南杨庄村,全村125户,485口人,95年在兴业公司带动下,建成一个年出栏3000头的村办集体养猪场,96年扩大到年出栏5000头。97年又推广了沼气养猪新技术,村里免费为每个沼气养猪户提供1头种母猪和1吨水泥的优惠政策,发展沼气养猪户100多个,同时兴建年出栏30万只的商品肉鸡场2个,98年底全村出栏生猪5800头,肉鸡60万只,户均46.5头和4800只,集体畜牧业年收入90万元,人均畜牧业收入1500元。高村镇新乡屯村李林海,96年在兴业公司的带动下,办起了养猪场,当年饲养生猪1.2万头,纯盈利200多万元,由于养猪发了财,97年他又新上了1个万头猪生产线。通过典型引路,在全县掀起了一股发展养殖业的热潮,每个乡都建起了数量不等的规模养殖场,既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中位于山区的贫困乡——黄洞乡,在兴业公司的扶持下,1997年全乡13个行政村联合建成了10个年出栏30万只的商品肉鸡场,年纯收入220万元,人均增收230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
Tag:经验交流,经验交流材料,学习经验交流,总结报告 -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