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米增加到20xx年的160414平方米。
目前全县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109所(含完小42所),教学点37个(含一师一校31所),幼儿园2所。全县有教职工1442人,有在校生22716人。有勤工俭学基地和校园绿化带总面积2845亩。
三、我县开展勤工俭学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县财政困难,无法拨付办学经费和中小学校拥有大量的勤工俭学基地的实际,从1998年开始,我们提出了一手抓教育教学,一手抓勤工俭学两手抓的方针,并响亮地喊出了“吃饭靠上级,办学靠自己”的口号,要求中小学校长要成为多面手,既会抓教育教学,又会抓勤工俭学,既能提高教育质量,又能增加勤工俭学收入。并采取种养结合、长短结合,多形式开展勤工俭学。同时还要求凡是有住校生又有基地的学校,必须养猪、种菜、种果,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学校种植的经济林果已达到1700多亩,其中八角1000余亩、肉桂110亩、桔子145亩、核桃73.3亩、茶叶5亩、柿子29.5亩、荔枝44亩、秃杉67亩、花椒1亩、板栗50亩、竹子10亩、桑叶4亩、草果10亩。建猪厩40余间,生猪存栏300余头,养山羊50余只,养峰300余箱,同时建成了花卉苗圃园、加工房和百余间小门市。几年后,全县种养业收入可达200余万元。
我县滴水学区新荣小学,1993年引种了建水白桔、碰柑1000余株,1997年起,开始有收入,到1998年收入就突破了7000元,并逐年提高。该校与龙古小学共同投资种植的60亩八角已开始挂果。在该校的带动下,全县掀起了勤工俭学的热潮。仅湾塘学区就种植八角236.3亩,龙眼36亩,桔子35亩,核桃60亩,茶叶25亩,养猪51头。每年在经济林果中又套种玉米、黄豆、洋芋、芋头、花生、丰收瓜、姜等短期经济作物,迈出了“以产养教,产教结合”的第一步。湾塘学区云盘小学在35亩基地中种下4600株优质桔子苗,目前桔苗长势良好。在桔子地里套种的蔬菜不仅满足了师生的需要,每年向外出售的收入近2000多元。
四、我县开展勤工俭学,走以校养校之路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由于我县财力匮乏,财政自给率低,县乡财政除千方百计保教职工工资外,也无力拨付其它办学经费,如XX二中在校生1000多人,已连续三年未拨付到教学经费,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许多家庭因贫困而无力供自己的子女上学,每年有近3000名适龄儿童少年面临辍学或辍学,教师为学生垫支科书费10万余元,学校欠新华书店的科书费30余万元,直接影响到“普六”的巩固和“两基”的进程,影响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办学经费紧张的困难,靠等待县乡财力的好转,靠外来的支持和帮助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各级各部门关心帮助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勤工俭学力度,走以校养校之路,增强学校自强自立意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1、开展勤工俭学,可以增加学校收入,改善办学条件、救助困难学生,既能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又能有效地控制学生辍学。几年来,我县用于救助困难学生的勤工俭学经费已达百余万元,上千名学生得到了救助,完成了学业。
2、开展勤工俭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办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与经济结合的有效形式。中小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另一方面,又让他们在参与中学到一些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方面的技术技能,为学生毕业返乡后发展种养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奠定基础。
3、广大学校师生通过直接参与勤工俭学活动,特别是养猪、养鸡、种果、种树、种菜等实践活动,学校的许多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师生的肉食、蔬菜等都可以自给,这样,就能改变学校办学完全依赖政府的被动状况,师生的劳动观念和自立、自强意识也能得到增强。
4、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可以为当地农村发展种养业提供示范,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学校勤工俭学主要以种养业为主,学校种植和养殖成功了,又自然地成了当地发展经济的示范点,为当地干部群众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
(二)开展教育绿色希望工程和勤工俭学的基本思路
我县开展教育绿色希望工程和勤工俭学的基本思路是:在各学区半寄宿制学校、各中学认真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和种养结合的路子,主要推行小果园、小菜园、小门市、小苗圃、小猪厩、小加工厂等六小工程。
Tag:经验交流,经验交流材料,学习经验交流,总结报告 -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