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突出抓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各县(市)、区围绕建设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乡镇公务员队伍,积极改革和完善县乡公务员制度,不断加大从优秀村干部
和优秀青年农民中录用乡镇公务员的力度,认真搞好科技副县长、副乡(镇)长的选拔任用工作;坚持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批乡镇干部骨干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学习进修,强化理论培养;充分利用对口帮扶、基层锻炼、下派挂职、轮岗交流等时机,狠抓农村基层干部的实践锻炼;广泛开展“做农民满意的公务员”评比表彰活动,不断提高乡(镇)村干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农村人才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积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各级始终把从源头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石紧抓不放,针对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等途径,突出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落实,切实扫除青壮年文盲,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针对大部分学生初、高中毕业后直接参加农业劳动,科技知识少、技能低下的实际,积极推进农村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普遍采取“三加一”、“六加一”的形式,对农村学生进行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打牢回乡务农、进城就业和创业的根基;针对中青年农民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的实际,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业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加大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推广传授力度,较好地促进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优化环境,改善服务,努力提高农村人才队伍自我开发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着眼增强农村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各级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坚持不懈地宣传农村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农村人才学习科学、艰苦创业、勇于实践的先进事迹,宣传中央和省、市领导关心、支持农村人才的感人事迹。同时,本着注重实绩,体现示范性、代表性的原则,大力开展优秀农业人才评选表彰和奖励活动,坚持每年命名、表彰“十大特色种植户”、“十大养殖户”和“十大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科学文化、尊重农村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了鼓励农村人才干事业、支持农村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农村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十分注重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政策扶持,不仅支持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技术推广等有偿技术服务,还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不仅严格落实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到县以下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优惠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缴纳保险费用,还想方设法地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仅积极引导、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兴办科研和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还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审批ban证、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特别是对受到县以上单位表彰奖励的优秀农村人才,优先考虑安排科研或科技试验示范项目,优先推荐评审技术职称,优先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优先提供生产贷款,优先承包土地荒山和企业,优先申报科技奖励,较好地激发了农村人才的进取精神和创业热情。
(三)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各级注重选派熟悉农村工作、了解人事人才政策、年轻精干的工作人员从事农村人才市场管理服务工作,并指导乡镇结合实际配备了1-3名专(兼)职农村工作人员,村组指定了1名人才信息联络员,确保了农村人才开发组织有保证,业务有指导,科研有场所;以县(市)、区人才市场为依托,大力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适时组织农村人才进行异地难题会诊、经验交流和技术服务,逐步疏通了各类人才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为“三农”服务的渠道;及时建立以县(市)、区人事和农业部门为中心,以乡镇服务组织为阵地,以村级服务网点为基础的农村人才网络,为农村人才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政策、交流、培训、开发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四、因地制宜,严格管理,积极推进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一)认真搞好农村人才数据库建设。为全面掌握农村人才情况,加强对农村人才的管理,各级农村人才服务机构高度重视农村人才资源的调查登记和人才信息库建设,围绕“三农”工作发展规划,坚持每年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农村人才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切实摸清农村各类人才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底数,并根据各个农村人才的专业特长,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和乡(镇)村组人才储备库,实行计算机管理,为科学开发农村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
Tag:经验交流,经验交流材料,学习经验交流,总结报告 -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