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不但容易造成扯皮,而且难以服众,员工有时也会不知所措;六要持之以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不因为员工的高流动性而停止,让他们知道达到标准的方法;七奖惩要严,决不手软,太多的破例会影响员工的合理预期,从而增加交易成本;八激励要以评价为基础,否则激励便不可能公平合理,达不到激励的目标;九最强的激励是永远让员工充满希望,这种希望会一直激励着员工安心、努力工作;十要有明确的升迁制度,尽量让较高层的管理者都有以下各层级工作的具体经验,避免越级提拔,也要避免以“英明领导”的管理人治代替制度的管理;评价与激励制度设计的总指导思想是,通过它缩小员工目标函数与企业目标函数的距离,这就离不开“利益均沾”,所以,既要精打细算,但该花的钱决不能节省;如果好的制度不能一步到位,那就分步改进,制度的变迁需要耐心和诸多准备工作。
文秘公文网版权所有
只有有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给职工稳定的预期,减少信息搜寻成本和由于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损失。在此基础上企业家的人格魅力、聪明才智、创新精神才有发挥的土壤。如果只承认管理是一门艺术,而不承认管理是一门科学,就必然导致管理中的随意性、一言堂,甚至独裁与腐败。
四、管理的艺术性是管理的科学性的补充与提高在承认管理的科学性的前提下,讲管理的艺术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管理制度是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一些契约,包括正式的契约与非正式的契约、书面契约与口头契约、强制性契约与诱致性契约等等,而这些契约都不可能是完备的。例如,规定工资与生产的产品成正比,这一看似明确的契约实际上包括着很多不完备的地方:工资有没有包括资金,有没有包括实物工资?生产不同产品的职工之间,产品如何比较?产品的质量如何界定?由于请假、工伤、公务、不可抗力而导致生产的产品减少,如何扣减工资?而涉及到度量如产品质量度量方面,更是不可能绝对精确,简单到一张桌子有多长,我们也不可能精确量出总是有误差。而涉及到概念,也是不可能绝对明晰。由于度量是不精确的、概念是模糊的,所以任何制度都不是完备的,在制度不完备的地方,就需要管理者的艺术。可以这样说,管理艺术是对管理制度的补充,在管理制度规定到的地方,是不可以假管理艺术之名违反管理制度的。如果管理制度本身不合理,那么就需要修订管理制度,而不是以管理艺术去代替不合理的管理制度。
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有点类似于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只有在市场管理的科学性失灵的地方,政府管理的艺术性才可能发挥作用,管理的艺术性应局限在管理制度失效的领域,这一点对我们当今经济体制转轨中的中国特别有借鉴意义。当前少数管理者总是以为自己具有大智慧并谙熟管理艺术,别人都是比较不够聪明的。因此过分迷信自己的管理艺术,造成权大于法,这种思想不纠正,中国从人治为主的社会走向法治社会的路还很长。其实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早就告诉我们,人都是理性的,都知道趋避害,在制度与技术约束条件既定的情况下,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会活得最好,别人最好不要充当救世主或警察。人们的这种趋利避害的行为模式都差不多,关键是约束条件从中短期看主要是制度,从长期看才涉及法律,约束条件制度变了,人们的行为自然会改变。因此,要引导人们的行为,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等,靠的主要是制度,只有制度没有规定到的地方,才需要管理者的创新与灵感艺术。
Tag:经验交流,经验交流材料,学习经验交流,总结报告 -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