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培养,加强非公企业党员和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在非公企业中培养发展党员的力度,注重在企业一线职工,企业管理人员和生产技术骨干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非公企业党员队伍。对非公企业主入党问题也应予重视,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要求,
做好非公企业主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提高非公企业主入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逐步解决党的组织关系难转问题,本着实事求是、区别对待、灵活处理的原则,摸清流动党员情况,积极动员组织关系尚留在原单位、原地区的党员,尽快将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所在单位党组织(或单位所在地党组织),逐步减少“口袋党员”现象。要注重党员的经常性教育,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主题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组织纪律性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党员素质。
(五)、紧扣特点,灵活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和形势的要求,突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目标,形成“活动形式灵活化、活动内容多样化、活动时间业余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的活动机制,来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一是通过“活动”推动,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献计献策等围绕企业生产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做到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相结合;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小型、分散、灵活的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二要做到“实事”拉动,鼓励企业党组织从办实事,做好事入手,真正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如员工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三要做到“典型”带动,通过开展选树典型,评选先进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在非公企业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通过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较好地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使党建工作真正为企业所需要,为业主所理解,为职工所欢迎。
(六)、在党建工作中,对具备条件的,严格规范组建各项组织程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如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使党员认识到自己作为党员,要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作为雇员,又要积极为企业献计献策。既维护了企业的合法经营权益,又维护员工的合法劳动权益。
三、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党组织组建任务艰巨与思想认识滞后的问题。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目前仍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一些企业主担心建立党组织会削弱和制约他们的权力,增加人员管理的难度,加重企业经营成本,开展党的活动会占用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等,因而对企业党建工作态度不积极,甚至有排斥心理。加之相当一部份非公经济组织规模小、党员数量少、流动性大、缺乏建立党组织的基本条件,有的虽然组建了党支部,但由于人员变动而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2、急需加强指导与政策滞后的问题。现阶段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政策指导还明显滞后,指导力度不够,部分党组织对于在非公企业中如何发挥作用、怎样确立自己的地位,以及如何对党员、业主进行教育管理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和政策指导,使党组织开展工作理不直、气不壮,党建工作长期处于低水平建设上。其次是缺乏可操作性的法规,国家虽然颁布了《公司法》,但与之相配套的党建设方面的可操作性规定,一直没有出台。
3、党员流动性大与教育管理的问题。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发展,其经营场地不断扩大,有的涉及外省、外地区,致使部份党员长期活动在总部以外,难以集中,无法正常参加支部活动;其次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部份党员存有思想顾虑,感到自己的饭碗掌握在“老板”手中,随时有砸碗的可能,而且企业党员不如农村党员那样有“说话权”,因而不想转组织关系。致使部份党员成为“挂名党员”,党组织对党数量掌握不清,教育管理难以到位。而流动党员更是管理工作上的一大顽症,由于非公企业用工自主性大,季节性用工较多,党员流动比较频繁,管理难以及时跟上。
4、党员的先进性与不愿发挥作用的问题。有相当一部份党员认为,党员在国有企业中为国家为集体作贡献有一种责任感、自豪感和紧迫感,而在非公企业,是为老板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作用发挥得越好,创造的利润就越多,心理上就越是不平衡。也有党员认为,自己是打打工的,只要企业效益好,有工资发就行了,参不参加党的活动,过不过组织生活无所谓,有的甚至担心参加活动会影响工作,被老板“炒鱿鱼”,致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先进性难以体现。
Tag:经验交流,经验交流材料,学习经验交流,总结报告 -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