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竞争可以激发人们探索真理的积极性,使研究充满活力和生气,谁经受不住竞争熔炉的锤炼,谁就会被淘汰,这种无情的压力所带来的动力是巨大的,它导致了人才的脱颖而出,也“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创精神”。①如:沃森和克里克在“双螺旋竞争”时只是30岁左右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对手鲍林、威尔金斯等是卓有成就的大科学家,但他们不惧怕权威,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在竞争中成为分子生物学的开创者。
科学上任何形式的学阀作风和以行政手段压制别人观点的做法都是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的。19世纪中叶,法国的杜马因年青化学家罗朗和日拉尔提出
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理论,便横加指责,并对他们进行人身侮辱、压制和排挤,导致两位科学家英年早逝,也极大地妨碍了科学的发展。
在科学还是个人或少数人活动的“小科学”时期,许多发明和创造可能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现在科学已发展到国家规模乃至国际规模,科学研究的日趋复杂、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单靠一个人、一项专长已难有所作为,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所以“现在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而有力,使人们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②化学史上团结协作、日臻进益的例子举不胜举。20世纪60年代我国几十位化学家共同努力,完成了含有51个氨基酸的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的康福斯与生物化学家普杰克长达20年的紧密合作,共研究出了13个反应的立体化学机制,并因此双双闻名于世。美国化学家穆尔和坦斯终生合作,硕果累累,并由于对核糖核酸化学结构和催化活力的研究成果共获了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
纵观诺贝尔化学奖百年获奖历史,在1901—1930年间共颁奖26次,授奖28人,其中合作获奖的只有1929年英国的哈登和瑞典的奥伊勒.凯尔平1项;1931—1960年间共颁奖26次,授奖35人,其中7项为合作授奖;1961—2000年间共颁奖40次,有69人获奖,其中19项为合作授奖。当代科学前沿重大课题,小至粒子大到浩瀚宇宙,复杂至生物基因重组,都愈来愈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问题,成为时代的课题,例如要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更要求跨国界的科学共同体通力合作。正如爱因斯坦深刻指出:“不管你们喜欢不喜欢,科学是,而且永远是国际的。”③
3.继承创新的精神
江泽民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最大区别就是它不能重复生产老产品,必须不断创造新产品。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领域、得出新成果,这是科学的本质表现,也是衡量科学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科学历来着重“首次”、“第一”,在科学史上充满了为“优先权”而展开的激烈争论,这也是科学的创新要求所引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科学的怀疑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它对于现有的认识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看看是否真的有根据?根据是否充分?如何寻求更新的突破……大量事实证明: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仪器”。近代化学奠基人波义耳如果没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就不可能促成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剥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雷利、巴拉尔如果不对研究中的异常现象产生怀疑,就不可能发现元素氩和溴;而李比希和维勒却由于没有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已观察到的异常,才使他们与发现元素溴和钒失之交臂。拉瓦锡正是由于不盲从、敢于怀疑,才打破了统治化学界百年之久的“燃素说”,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而普里斯特列和舍勒虽先于拉瓦锡发现了氧气,但他们囿于传统的束缚,竟使“真理从鼻尖溜走”。
科学是一个知识累积、智力接力的过程,雏凤清于老凤声,后人能够超越前人,是因为站在前人的终点起跑,所以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居里夫人是在伦琴发现x射线和贝克勒尔发现铀放射线的基础上发现镭的,所以贝克勒尔于1903年与居里夫妇共享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的女儿伊来纳、女婿约里奥也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母亲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才测定了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和进行放射性的合成,而获1935年诺贝尔奖的。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如果没有德贝莱纳提出的“三元素组”、迈尔的“六元素表”、纽兰兹的“八音律”等元素分类工作的基础,就不会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在此基础上,周期表又经过了零族的增加、莫斯莱的原子序数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在研究周期律,周期表也出现了维尔纳式、波尔塔式等多种形式。
Tag: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