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和《春风沉醉的晚上》两部作品不仅有如出一辙之妙,也有各具所长之功。这就是本文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一部成功的作品必定有它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一面。然而类似的题材,或者类似的主题,要想推陈出新,与同类作品区别开来,势必要花费作家的一些心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写作技巧,却实实在在体现着作家的创作功力。《伊豆的舞女》和《春风沉醉的晚上》就是这样两部作品,尽管它们有着同样凄美的意境,同样的主题思想,但仔细品味之后,你就会发现,在感伤的情调之外它们又各自孕育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绚烂。
一、不同的叙事结构和人物设置
《伊豆的舞女》显然采用的是游记的叙述方式,故事的发展是依照旅途中时间、空间的变化向前推进的。文章一开始便以“我”赶路的情节作为开篇,并交代“我”与舞女的相识就发生在旅行中:“舞女这一行人至今我已见过两次。初次是在我到汤岛来的途中,她们正去修善寺,是在汤川桥附近遇见的……然后是翌日晚上在汤岛,她们来到旅馆演出。”之后“我”便追随着舞女一行人穿过隧道、翻越山岭,过了荻乘、梨本等寒村小庄,来到汤野。就在当晚那个下着暴雨的深夜,“我”的心随雨声中传来的舞女的阵阵鼓声而起伏难安,原本的些许好感变得愈发强烈。而在今后几天的相处中舞女天真、纯洁的心深深吸引着“我”,“我”对她的爱怜与喜欢在此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后,“我们”相约同路到下田,旅途中舞女若即若离的态度,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心动不已。文章的结局将场景设在送“我”上船的岸边。“我”的欲言又止,舞女的静默不语,使全文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中。此时,不但是“我”伊豆之行的终点,也是“我”与舞女之间情愫的终点。可见,整篇作品的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着旅途变化展开,人物的情感的逐层推进也蕴涵在这种变化之中。
此外,《伊豆的舞女》中除了“我”和舞女之外还塑造了其他的人物,这其中包括:舞女的哥哥一家、百合子、茶馆老板娘和她重病的丈夫、旅馆老板娘、各地的旅客以及在码头遇到的矿工的母亲。显然,这样繁多复杂的人物的出现正符合了游记的需要,他们既是旅途中的“点缀”,又是旅途变换的标志。但作者选取这些人物,赋予他们语言和行动,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而是通过他们的言行从侧面烘托出舞女真诚、善良、纯洁的心灵,为“我”对舞女的爱恋的发展作铺垫。
而《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叙事结构与其相比要显得更为严谨有序,人物也相对集中。全文始终将故事封闭在一间黑暗狭小的房间里,故事中,正面描写的人物也仅仅限于“我”和陈二妹。这一点与《伊豆的舞女》可谓大相径庭。郁达夫的小说一向不强调情节,只注重抒情,但在这篇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达夫在情节设置上的良苦用心。这也正印证了前文中谈到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创作风格的变革开端。
小说将故事的发展局限于一定的空间之内,“我”与二妹的相识、了解到相互关心都是从“我”搬到这间小小的房间开始的。它的狭窄为“我们”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每次二妹下班,“我”总要起身给她让路,一则为她提供了仔细观察“我”的机会,二则她觉得过意不去便买了香蕉叫“我”一同享用。由此,“我们”才有了以后的深谈,才能在朝夕相处之后让“我”感动于她的真切的关心,从而在脑海中生发出种种“邪恶”的念头。可见,小屋这一空间的限定,即为情节的推进“推波助澜”,又成为本文别具一格的构思。
文中的“我”在二妹的面前被衬托得如此渺小,虽然“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但在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只是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而作者想要表现的真正主角是女工陈二妹。陈二妹是他精心构置的一个人物,目的是想通过她表现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和穷苦人的精神面貌。她一出场就被清寒的意象所笼罩,“她的高高的鼻梁,灰白长圆的面貌,清瘦不高的身体,好像都是表明她是可怜的特征”。她父亲死后一个多月,早晨上工“一路哭了去”,晚上又“一路哭了回来”。生活如此艰苦,还要受工厂管理人的戏弄,这种写法极具悲剧化小说的要素。○8这样细致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是有意营造出二妹的悲惨,将众多发生在穷苦百姓身上的悲惨的事件,集中到二妹的身上,让她更具有时代的典型性。读者在读到这里的时候会很自然的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作品中,从而产生共鸣。如果说《伊豆的舞女》带给人的感觉是旅行的变幻,是流动的节奏,那么《春风沉醉的晚上》则是人生沉闷而又无奈的叹息和宁静。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感想随笔,感想随笔,工作感想,总结报告 - 感想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