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已建成户用沼气池8000口,占农户数的1。以沼气为纽带,联动种植、畜禽、水产等产业,开发“水上养鹅鸭,水里养鱼虾”的“塘口经济”,初步形成了“猪-沼-渔”、“猪-沼-菜”、“猪-沼-果”等立体种养模式,从而减少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影响。20xx年,我市全椒县顺利通过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县验收。积极推动生态示范区建设,全市已建成生态示范村6个,其中全椒县汊河村、天长市蒲西村、南谯区长洼村、定远县耿巷村先后被授予全省百佳生态村。
农业科技队伍和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全市有180个乡镇设立了基层农技站、农经站、畜牧兽医站、水产站等,农、牧、渔等专业科技人员5000多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300多人,高级职称230多人,中级职称1500多人。农业从业人员中,聘用乡镇农技(经)员500多人、村级农技员1400多人、畜禽防疫员1900多人,科技示范户8.2万户,绿色证书持有人数1万多人。开展了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已评审出农民高级技师27人、农民技师184人、农民助理技师682人、农民技术员2251人。建立乡镇科协227个,村级科普组织1413个,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0多个。
二、xx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
1、水资源短缺,干旱灾害比较频繁。我市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为791立方米,只有全国的30,全省的60。据气象部门统计,我市干旱约两年一遇,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发生频率。
2、土地利用不尽合理,耕地质量水平总体下降。全市8.36万亩的坡林地由于种植粮油和开发不当,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耕地由于重用轻养,掠夺性经营,生产力普遍下降,全市土壤有机质和钾素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氮、磷含量中等偏高,土壤养分失调;耕层变浅,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物理性状恶化。
3、农田化学投入品增加,农地土壤污染严重。20xx年,我市耕地化肥施用量为42.8千克/亩,超过全国、全省施用水平,不仅成为河流、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污染源,而且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日趋严重。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时有施用,造成面源污染较为严重。随着保护地栽培中的微膜使用,农田残膜污染日益扩大,加剧了农田物理性状的恶化,削弱了农田的抗旱能力。
4、农业结构不尽合理,调整进程波动性大。近几年,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种植业比重有所下降,畜牧、渔业发展加快,但与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就自身资源禀赋条件而言,养殖业发展仍显滞后,存在一定的差距。受国家粮食政策的影响,在种植业内部,粮经种植面积有些年份波动较大,甚至出现大的反复。我市农业优质品种推广覆盖面较大,但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总体上以传统分散的一家一户生产为主,规模经营不够,生产组织、产销衔接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农业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发展与我市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不相适应,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5、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快。我市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但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运作不规范,与农户的衔接不够紧密,不能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6、农民收入增幅减缓,持续增收缺乏后劲。由于受各种自然灾害、市场因素和科技素质的影响,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增幅下降,少数受灾严重和纯粮种植户的收入出现减少。
三、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循环再生利用的原则,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的同时,充分发挥区位和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实施农业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规模化、加工专业化和产品无害化战略,促进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目标
本规划分为三期,即近期20xx-20xx年、中期20xx-2015年、远期2016-2020年。用10-20年的时间,使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基本治理,建立起稳定的农田生态体系,形成完善的农业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基本实现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的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市。
1、近期目标(20xx-20xx年)
通过4年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结构比较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显著提高,形成一批科技水平相对较高的生态农业产业,推进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规模化、加工专业化和产品无害化。初步建立生态农业执法监督机制,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工作报告格式,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