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态农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领导,强化管理
生态农业是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统一。该项工作应切实摆到了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必须制定与发展目标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从激励群众和保护生态环境两个方面规范生态农业建设,使之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它包括:
(1)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有权威的组织管理机构,为此,要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农业市建设领导小组,完善目标责任制,强化各级领导的责任。
(2)组建生态农业办公室,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协调监督管理机构。
(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包括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建立农民投劳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性的可持续发展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并在规划期内逐步提高环境质量标准。
加强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管理,严格执行控制使用农药,禁止使用剧毒农药,研制、生产和推广无公害生物农药。
针对农业企业主体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使其合法经营受到法律的约束与保护。
完善契约或合同。要以契约、合同的形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责任、义务、权利、利益确定下来,并坚持双方履约守信。
(三)加大规划实施的投入力度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差,尤其是近期效益差,资金筹集的难度大,需要有较多的政府投入。除国家重点扶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规划区生态环境建设诱导资金、设专项资金,以吸引和带动国内外其他资金的投入。
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开发多元投入渠道,逐步推广以法律为基础,以效益为机制,采取各种承包经营方式,引导城市企业和居民参加生态环境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和还贷制度,以政府和企业投入为连接点,引导银行投入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如可能,要通过宣传,扩大规划的影响,积极寻找有益的国际援助。
根据项目需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拨款方式(无偿赠款、低息贷款、农民小额贷款、资金奖励、企业承包等)。
(四)加大科技投入
根据各生态农业建设分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和特点,研究、筛选、培育和引进相适宜的优良树、灌木和草种,合理调整动植物种群结构和优化动植物群落结构。通过试验,开展示范,加以推广。
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开展规划区水土资源调查、监测和管理的工作。对气象、病虫害、自然和人为灾害,对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监测、预警,建立规划区生态环境整治的现代化管理系统。
(五)搞好试点,稳步推广
在规划区内的不同生态经济分区,依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工程建设示范区特别是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技术引导,典型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六)宣传教育,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1、系统地组织开展规划区干部专门培训
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是实施规划、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当有系统地、分期分批地组织规划区内的干部,进行专门培训,以转变观念,提高实施规划的自觉性。
2、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参与规划区建设的积极性
以生态农业建设试验区建设为样板,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特别是妇女、青年及农民企业家,积极参与有益的产业开发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事业。
3、引导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植和启发大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编写广大民众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教材和书籍、手册,通过各种教育和行政事业机构,开展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可生态农业的常识,提高规划区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能力。扩大宣传范围,以获得市内外的关注、支持和参与规划的实施。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工作报告格式,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