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一部 《论语 》,处处透着对人性的关怀,处处透着爱的温馨。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人需要爱,世界需要爱,爱使人 相互联结,使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地球本是人居于其中的一个大家庭,人字的一撇一捺本来就意味着人与人的相互支撑—无爱不成人的世界。爱心,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它能融化我们的孤独感和分离感,它能使我们和别人和睦相处,能打破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围墙,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人间并不是缺少爱,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用眼去观察,爱就在身边。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不管是什么人,都有做儿女的时候,也都有做父母的时候。很多人在做孩子的时候,怎么也体会不到父母的用心良苦,直到做了父母才懂得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无论在什么时候,每个人都应该用孝心对待父母。释迦摩尼曾经说过:“假如有人左肩荷父,右肩荷母,行万里路也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假如有人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和血为墨尽情抒写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能书尽。”可见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深沉。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纯净与清彻。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友谊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人都渴望交到一位好朋友,人人都渴望获得一份真友谊,但朋友有好坏之分。好朋友帮助你,让你成长更成功;坏朋友麻烦你,引你走上邪路。所以要用孔子的交友原则去交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多么有修养啊,颜回呀,一筐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种苦,颜回也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么有修养啊,颜回呀!”在这里孔子赞赏的是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现实中的人们之所以压力太大,就是人们有太多的欲望,而忽视生活最本质最简单的美。其实简单的生活才美才快乐,简单的生活节约能量与时间,从而使人有精力去侍奉心灵,当然会活得明白一点,快乐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经常问我:“你每天在自习教室学习,不累吗?”但我真的不无聊不累,坐在自习室,尽情享受书本上字里行间蕴含的趣味,感受阳光的温暖,黑夜的寂静,甚至倾听得到时间流动的声响,感觉自己活得很明白,活得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