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用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上次在飞机上忘拿的书,写观后感恐怕需要两天的时间吧。作者卡勒德· 胡赛尼,阿富汗人,后逃亡移居美国。
又要感谢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想看点质量高的书离不开朋友的推荐,当然还有不经意的发现。另外可喜的是还可以交流心得,同时可以相互推荐、互相借阅,共享书籍带来的快乐。
一直认为好看的小说离不开历史这个大时代背景。如琼瑶的书也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中迷茫憧憬的时代,卿卿我我的下面根基没有,加上时代的步法很快,昙花一现那是注定的事。越是动荡的年代,作家的经历越深,作品就越打动人。
作品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阿富汗的一段历史,有生动的故事叙述,就会使那段历史不枯燥,而且印象深刻。自1973年阿富汗国王被推翻后,政变导致的是前苏联的入侵;然后是多年的内战;塔利班的掌权;911的发生;美国人的入侵,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是可想而知的。既有列强的干涉、窥视,又有民族间的矛盾,还有当权者的昏庸,结果就是整个国家所有人的遭殃,哪怕逃离国外,也只是一个流浪的人,那种痛处也是一辈子的。这让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不能让历史重演。
作者让我了解了一点阿富汗的风俗、传存的思维模式,还有一种不多的幽默。因为我们不懂该国的语言,不知他们的想法等。人间许多误会都是由于语言引起的吧,此次毛里求斯之行让我知道了学习英语会话的重要性。
了解了73年前喀布尔的冬天,连续3个月的放假,小朋友们的快乐方法就是放风筝、斗风筝、追风筝,战争开始后美好就没有了,要放也只能到他国去放了。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许多美好往事,在河里、池塘、金鸡湖里、乃至吴江的星如棋布的河道里游泳;一起约好了同学下四国军旗;经常性的打打杀杀等等,真想有作者那种写作手法,渲染一番。
还了解了阿富汗人主仆之间深深的沟壑。新中国的成立让我们阶级了解的不多,而要想赢得尊严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驱使我们要努力向上。
作者没有遗传他父亲坚强的一面,怯懦也属正常的现象之一,通过许多年的不眠之夜,终于走上了一条救赎自己之路,从怯懦到栽赃、到负疚、到痛苦、到自责、到救赎、到弥补、到坚强,应该说是一条自我成长,自我坚强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人们的共鸣。我们不希望负疚,我们都需要坚强,我们都需要强大。
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坚强的生存、聪明的处世、正义的伸张,是人类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