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努力控制各种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和地方病。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继续推行爱心四项行动,实行100安全套工程,对患艾滋病的妇女实行母婴阻断。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体质。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健制度,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和保健问题。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素养,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开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服务。依托计生网络,对育龄妇女宣传普及保健知识。有效整合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形成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防治体系,开展以生殖道感染为主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到20xx年,85以上的育龄妇女得到相关服务。全面推进优质服务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以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保证避孕措施及时有效,减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流发生率,手术并发症控制在1‰以下,维护育龄群众身心健康。加强计划生育药具的管理发放工作。进一步健全发放网络,确保药具免费发放的渠道畅通,努力提供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安全、有效、适宜的计划生育药具产品。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手术并发症和事故报告制度,逐步建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2、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重视一切形式的教育,包括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短期教育和临时教育,电视网络、扫盲、知识下乡等。重视发展中小学教育,提高儿童入学率,加强扫盲工作。大力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科技素养和职业技能。加强对科技人员、在职职工以及农村人口的培养和教育。着力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改善目前流动人口无一技之长或技能低下的状况。
3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健全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和信用体系。完善公民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建立全民的法律普及与法律援助系统;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增强青少年道德修养,注重防止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关注人口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矫治各种心理疾病。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矛盾
1、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开展出生性别比专项治理。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转变群众生育观念。财政、农业、教育、劳动、民政、扶贫等部门要制定和落实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给女孩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女孩的氛围。建立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领导责任制,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纳入目标责任管理。对符合法定条件生育(重点为二孩)的实施全程管理。建立出生死亡报告制度、孕情检查和访视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对B超操作医务人员严格管理,并严格执行在医院出生婴儿的统计和婴儿死亡登记、报告制度,及时与人口计生部门沟通信息。严肃查处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进行选择性引流产、溺弃女婴、虐待妇女的案件。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逐步建立国家、家庭、个人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营造一个尊老敬老养老的社会环境。加快社会保障法规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同解决老龄化问题相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通过培育民间组织或自愿延长劳动年龄等方式,发挥老年人才优势,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以建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突破口,继续发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这两种养老方式,逐步探索农村养老保险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农村贫困老人医疗救助制度,逐步解决农村老有所医问题。
(四)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和政策障碍。进一步深化户籍、劳动人事、教育、卫生及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促进人口与劳动力在地区间、城乡间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与流出地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积极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他们享有与户籍人口、产业工人同等的公共服务、发展机会和公正待遇,充分享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进一步拓展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功能,建立与就业信息平台、劳动资源管理平台的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对城乡、区域间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进行动态分析,及时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依据,继而实现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间的有效配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策划方案,活动策划方案,营销策划方案,常用范文 - 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