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教材分析 《云和雨》是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 “我们看云去”;二是:“下雨了”。新课标对本教学内容的要求:让学生用观察、描述等方式记录天空的云量,从而建构“晴天、多云、阴天”概念。用容器收集雨水,测量雨水的深度,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降雨的等级。二、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探究 “空气”、“冷水与热水”、“测量物体温度”等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变化产生过一些有意或无意的注意,但对云和雨的认识只是模糊的,不清晰的。2.年龄特点小学生天性好奇、好问、富于幻想、勇于探索,学习激情容易调动。另一方面,小学生善于具体形象的观察与探究,对抽象的推理则兴趣不大。而《云和雨》的探究较为抽象,所以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难度较大。 三、设计思路 新课标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目标,又是科学学习方法。科学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多种资源,通过亲历活动而获得。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了以下的教法:1. 学科整合。这里的学科整合是指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科学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云和雨》教学设计二,标签: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http://www.xxk123.com
一、教材分析
《云和雨》是小学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 “我们看云去”;二是:“下雨了”。
新课标对本教学内容的要求:让学生用观察、描述等方式记录天空的云量,从而建构“晴天、多云、阴天”概念。用容器收集雨水,测量雨水的深度,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降雨的等级。
二、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探究 “空气”、“冷水与热水”、“测量物体温度”等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变化产生过一些有意或无意的注意,但对云和雨的认识只是模糊的,不清晰的。
2.年龄特点
小学生天性好奇、好问、富于幻想、勇于探索,学习激情容易调动。另一方面,小学生善于具体形象的观察与探究,对抽象的推理则兴趣不大。而《云和雨》的探究较为抽象,所以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难度较大。
三、设计思路
新课标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教学目标,又是科学学习方法。科学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多种资源,通过亲历活动而获得。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运用了以下的教法:
1. 学科整合。
这里的学科整合是指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和科学课综合运用。“我们看云去”是要求学生观察、记录、描绘、交流云的变化,但事实上,天空中云量的变化时机与教学时间的吻合机会是很少的。我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气象资源,满足了这一教学内容的需要。
2. 创设情景
“下雨了”是教材编排的第二个教学活动。小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有看得到的景、摸得着的物,而课室里和书本上都难以满足上述的要求,所以把创设情境作为本课的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目的有组织经历下雨的过程是很少的。所以我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模拟“人工降雨”,收集“雨水”的活动并拍成了录像。学生在课室中也可以看挂风下雨了。到学生有了情景经历,学习积极性说能充分调动,教学目标就能很好地完成,并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提供资源、搭建学习平台。
老师设计网站让学生探究云;提供工具,测量溶器中雨水深度。这是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实验、交流、成果展示过程中****建构知识,感悟科学,形成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描述云的变化会引起天气的变化,说出一些和云有关的谚语。
⑵掌握收集雨水的方法,能通过测量容器中雨水的深度,确定雨量等级。
⑶运用感官和从网络中获取资源探究云。
⑷使用工具测量雨水的深度。
2. 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情景(观看“云和雨”的小^电.影、人工降雨)
⑵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上网搜索与云有关的谚语,动手测量雨水的深度)
⑶汇报交流,共同建构知识。(汇报交流天气图的云量和雨水的深度,共同建构云和雨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愿意关注天气的变化。
⑵乐于合作与交流。
⑶欣赏美丽的天气,培养热爱大自然之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晴天、多云、阴天的天气特点,测量一天的降雨量。
难点:创设“云”和“雨”的情景供学生开展探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这几天同学们都有观察天气,大家观察到什么呢?
2.根据看云你能猜猜明天会有什么样的天气?
3.明天的天气预报。
进入广州气象站的天气预报网页,请学生看看明天的天气。
4.气象局的天气预报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
汇报
猜天气
观看网页的天气预报进行交流
检查布置观察情况。
训练学生猜想能力。
比较猜想的准确性
利用网络让的气象资源引出课题。
二、动手探索
1.今天我们来学习云和雨。
天空中的云会变化吗?
2.观看云和雨的小^电.影。然后让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3.出示几种云图,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点击出示云的图片)
4.介绍“晴天、多云、阴天”不同的天气。引导学生学会看云量占天空的多少会出现不同的天气。当占1/4时是晴天占3/4时是多云占天空全部时是阴天。
5.播放天空中各种美丽的云。
6.引导学生进入网站自己浏览搜索学习有关云和雨的知识,了解天空中出现这种云时预兆有什么天气出现。
7.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
学生回答
看小^电.影,提出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根据过往观察回答。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操作计算机进入网站,浏览学习有关云和雨的知识。
并选一种喜欢的云向同学汇报当这种云出现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天气。
利用网站的视频资源化抽象为具体
通过对网站的浏览与老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认识云量与天气的关系。
让学生学习在网络中获取资源。
能很快地提高“云”的建构速度。
老师通过广播学生的电脑画面,让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别人所搜索到的资源,生生、师生间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交流。
三、动手操作,测量“雨
1.提出问题:雨有没有大小之分?
2.出示雨量等级表,让学生介绍,老师作补充说明。
3.播放学生“人工降雨,收集雨水”的小^电.影。
4.指导学生分组测量降雨量,提出注意事项和要求。并把测量结果输入到电脑表格中。
5.引导学生汇报和交流。
6.请引导学生汇报和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介绍如何看雨量表。
观看录像重温自己活动的情境。
学生分组讨论测量方法,进行降雨量测量,把数据输入电脑
表格中。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出测量方法。
学生看书。
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
通过网上视频学生回忆“雨水”的收集过程。
训练学生操作技能,合作分析能力。把结果输入网上记录表中,便于师生、生生的交流。
可从网上与同学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理解课文内容,巩固知识。
四、理清关系,扩展延伸
1,组织学生自由提问题或老师提出问题:云和雨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雨停后,地上的水都到哪里去呢?
2.师小结:
3.表扬激励,提出观察要求。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上网找^答~`案。
学生可通过网上的搜索,自主解决问题。
扩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Tag:小学科学教案,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案,教案设计 - 小学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