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真了不起,谁能将定滑轮的特点完整复述一遍?
生:我能行!利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评析: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不停地巡视,了解各组的实验进展情况并做及时辅导,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定滑轮的特点。那么有些同学已经在想了,有定滑轮,那是否有动滑轮呢?
生齐:应该有吧。
生:老师,我们可否再来做这方面的实验呢?
师:好,大家兴趣很浓,我们就来研究动滑轮吧。
(教师播放相关的录像片段)
师:看,在搬运货物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么像这样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我们把它叫动滑轮。
生:老师,动滑轮一定有它的特点?可不可用实验来证实一下呢?
师:研究动滑轮时,我们需要到哪些材料呢?你打算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师:哪组来汇报一下探究计划?
第三组生:研究动滑轮的计划首先研究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就可以了。
生:还应该有研究发现与结论更好了。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问题我们用掌声对他们的研究计划表示祝贺。(学生鼓掌)
师:第二小组开始汇报时要注意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要提出自己的发现和问题。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和大家交流?
……
(第八组汇报告后)
师: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都没有问题。
生:没有。
师:都没问题,我来提个问题好吗?(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第八组生:好。
师:刚才你们提到研究的材料、步骤、发现、结论都非常有创意。请问你们研究计划完美了吗?
第八组生:可能还没有那么完美吧!
师:你们应该考虑到画出实验示意图,那么就更清晰了。
生:(沉思)这样的研究计划变得更完美无缺了。
师:你们就按照计划写出的项目进行研究。
[评析:通过小组交流,让大家了解各自的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果能让学生对别的组的计划提出自己的建议,就更好了,更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生:好的。我们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这里可用橡筋或测力计),动滑轮下挂重物。
生:老师,我们发现动滑轮能省力,但不可把物体移动。
生:原来定滑轮与动滑轮有区别的。
师:使用动滑轮大约省一半的力,但并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师: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你能试着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它的作用的不同吗?
生:(爽朗地)可以。
生:老师,我们尝试用图示法来解释可能更明白。
(小组讨论、思考)
师:谁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图示法,并找出它的三个点的位置来。
(学生纷纷举手并说老师我能行)
生:我就利用图示法来解释。如图: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http://www.xxk123.com/article/UploadPic/2010-2/201022220478851.jpg" border="0" />
师:有了图示我们清楚地看到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评析:这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的渗透。不是通过实验获得的规律,即使是正确的,只能作为已有经验,而不能模糊刚才的研究。孩子已经自觉地理解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相信他们在以后的实验中也都会这么做,这就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孩子在成长,在进步。]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下子一节课过去了,在和老师说再见之前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老师,这节课真有意思,让我们不仅学会了假设 验证 结论来解决科学上的问题,还大开眼界。
生:老师希望你今后还能来给我们上课。
师:下课继续观察一下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行不行?好,下课。
反思: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了“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教学中着去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让学生能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懂得科学结论的获得是需要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的,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所以教学中通过讨论及活动,使学生能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当然,我的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权的地方,比如在各组汇报报完问题后应让学生对别组同学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讨论中的时空太仓促,有点走过场,有时还会给学生画圈子,不够开放的问题等。非常诚恳地希望能有机会就这些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rc="http://www.xxk123.com/article/UploadPic/2010-2/201022220472477001.jpg" border="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