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我局(公司)在省局和南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家局、省局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卷烟上水平”基本方针和“1+5”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四个一流”建设,较圆满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烟叶
1.多措并举、完成烟叶生产任务。2012年,我局以“稳定总量、提升质量、保证效益”为宗旨,以“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保障能力”为工作目标,大幅提高生产物资、特色品种、烤房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努力发展规模化生产,克服了诸多困难,较好地完成了省局下达生产任务。全市共落实烟叶种植面积28.78万亩,烟农1.34万户,户均种植面积21.55亩。
2.发挥优势,彰显南平烟叶特色。坚持生态决定特色、品种彰显特色、技术保障特色,大力推进南平特色烟叶开发。2012年,在邵武、建阳、浦城、武夷山、顺昌、政和共开发清香型特色烟叶22.5万担;在建阳、浦城继续实施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收购烟叶9.49万担;在政和、浦城共开发“好中选优”烟叶2.67万担;在武夷山、浦城、政和三地继续做好“通仙”生态有机烟叶开发。
3.立足基地,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按照“打牵基础、创新服务,逐步实现种烟现代化”的工作思路,将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社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烟叶生产基础不断完善。全市共实施项目6321项,烟草行业补贴资金27240万元。其中:烟田基础设施项目1071项,密集烤房1964座,烘烤工场附属设施2处,烟草农用机械1633台,育苗棚1651个。烟农合作社建设快速推进。全市8个县完成注册16个烟农合作社,入社烟农1000多户。合作社在烟叶生产中的作用已初步显现:一是降低了烟叶生产成本,合作社通过发挥规模服务、专业特长、行业投入等优势,有效降低了烟叶生产成本。二是提高了烟叶生产效率,在烟叶生产多个环节初步实现专业化分工和服务,特别是在推进烟叶规模种植方面,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三是促进了户均规模发展,通过烟农专业合作社与村、乡共同协作,实现了跨村、跨乡流转,盘活了闲置土地。今年全市种植50亩以上的户数有755户,全市户均种烟规模从上年的18.6亩增至21.55亩。烟用机械推广有序开展。全市投入行业补贴资金980万元,推广烟草农机具4913台(套),机械化覆盖冬翻、起垄、覆膜、施肥、播种、剪叶、移栽、植保、编烟、烟杆出田等环节。按国家局部署,在建阳市红塔集团麻沙基地单元开展了全程机械化试点工作。
4.散叶收购,积极创新收购模式。在建阳-红塔集团麻沙基地单元、武夷山-福建中烟兴田基地单元、光泽-安徽中烟寨里基地单元寨里点全面实施散叶收购,散叶分级收购模式运行较为平稳顺畅,烟农较为满意。
5.重点突破,化解烟叶生产瓶颈。高茎壮苗项目。在邵武、光泽、政和示范推广1200亩,通过增温补光将育苗时间由95天至70天,茎高提高了5cm,茎围增加了68%,根系鲜重、干重分别提高70.3%和95.6%。烟叶生产GAP管理。在邵武拿口基地单元进行GAP的试点示范,重点做好烤烟GAP管理体系的实施,力争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批准的GAP认证机构认证。不同装烟方式烘烤试验。在建阳麻沙基地单元开展不同装烟方式试验示范,形成一套不同装烟方式的烘烤技术方案,实现了烘烤环节减工降本、提质增效,解决绑烟、装烟等环节用工量大的问题。
6.科技引领,打造一流技术中心。2月,南平市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按照“科技支撑,人才优先,项目搭台,机制保障,加大投入,加强交流”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体制和机制建设,注重科研人才的培训、培育和引进,加快项目成果的鉴定与转化,力争2014年通过国家局认证,努力将烟叶生产技术中心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地市级技术中心。
7.支持地方,水源工程和土地整理持续推进。援建水源工程。通过国家局评审项目6个,项目总概算5.16亿元,审定烟草援建资金4.33亿元。其中,邵武市大乾水库、建阳市樟布灌区已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土地整理试点。在建阳徐市开展1200亩土地整理试点,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设计、统一招标、联合投资、联合验收”的模式进行实施和管理。土地整理试点已全面完成勘察设计并于12月2日正式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