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华丽外衣的装扮,是为了更美,同样,我们的课堂也需要,一位年轻教师的话至今还震撼着我,“既然我不是名师,不是特级,我无法让我的一支粉笔说话,无法让一支粉笔生动起来,无法让本色的课堂带给孩子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那么,我只能让我的课堂披上华丽的外衣,让我的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比前几年鲜活、华丽了许多。老师们鼓励的话语多了,期待的目光柔了,学生们的发言自由度宽了,活动参与度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可是在深入第一线的音乐教学中,我却隐约间发现在这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华丽外衣下,似乎已经隐含着一种倾向化、曲扭化的东西,音乐课抓住的只是华丽的外壳,失去的却是音乐的本性。因此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学研究工作者,我觉得很有必要对这些形式多于实质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寻找华丽外衣
当前音乐课堂上存在着哪几件华丽外衣呢?
肤浅——兴趣唯一
如果说学生对语文、数学等主课的学习和重视是因为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的话,那么,对音乐的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甚至是唯一的动力,没有兴趣,音乐课程就可能成为虚设。可是在音乐课堂中,我们不安地发现,老师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了,设计了许多时髦的教学形式,如教学手法很新颖、课堂气氛很热烈、音乐活动很有趣,却把内在的,本质的,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抛在了一边,最终并未使学生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形成了学生玩过了,有趣过了,也就忘了的现象。在现在的音乐公开课中,再也看不到视唱曲谱这个环节了,再也听不到一堂扎扎实实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了,甚至再也听不到学生柔美的歌声了,有的只是热闹与浮躁。为什么?老师怕啊?怕一涉及到跟基本技能有关的东西,学生就没兴趣了,怕一进行技能训练,课堂就冷下来了,更怕一出现划拍视唱的环节,就有人说:老套。对于兴趣,我们教师很有必要冷静下来分析,如果你的学生对怎样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不感兴趣,对一个个的小音符不感兴趣,对欣赏经典的名曲不感兴趣,这是真正的音乐兴趣吗?
时髦——参与无效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说它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听音乐做各种动作,听音乐用色彩、线条表达自己对音乐地感受都是老师常用的一种参与体验方法,,但是,我们许多教师在设计这些方法时较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方式,很少会想到我的这个参与活动真正对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起作用了吗?学生必须在认真聆听音乐的前提下参与吗?于是,在教室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边做动作边打闹的现象。如《动物说话》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都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现在请大家听音乐各自表演自己喜欢的动物,看谁模仿的最像?最可爱?
接着教师开始播放音乐,学生自由表演,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做着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可有的孩子你推我,我推你,一不小心,一个滚到了地上,一瞬间,一堆人挤到了一起,没有一个在仔细的聆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课堂上简直乱成了一片。
这并不是真正的参与体验,而是图热闹,图形式,是无效的。
花哨——综合大拼盘
对于综合这件华丽的外衣,我想,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各个学科或多或少都披上了些。许多老师为了体现综合,将教学重点偏离,本末倒置,把音乐课上成了美术课,将美术课上成科学课,将语文课上成地课等等现象时常看到,有一次印象很深刻,到其他省观摩音乐课,一教师在上《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解傣族风土人情,孔雀的种类,学跳孔雀舞等等。惟独没有花时间好好地指导学生怎样唱好这首歌,怎样把傣家的韵味表现出来;课上一直播放着丰富的多媒体,惟独没听到老师弹一句琴,唱一句歌。一位听课的其他学科教师说:现在的音乐课流行这样上了吗?现在的音乐课不用唱歌了,不用弹琴了吗?是呀,没有钢琴,学生很难找到准确音准概念,没有钢琴,无法培养孩子敏锐的听觉,更严重的是,不弹琴,不唱歌,我们音乐教师的特点、优势如何体现,光用多媒体,别的学科教师也能胜任音乐课,久而久之,我们自己的基本功共会越来越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