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是在“多予”上做“加法”
应该说2004年的财政支农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支农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补贴、减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的倾斜。如果说去年财政支农的重点是在“少取”上做“减法”,那么今年的重点则是在“多予”上做“加法”:
——2005年,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将进一步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005年国家科技投入将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的比重,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的规模。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财政
收入中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
——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从今年的一号文件可以发现国家政策的总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转变财政分配、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的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财政反哺农民的新时期。
解决“三农”问题的大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这表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大环境正在发生着三个深刻变化: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到来,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将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中国将在规划制订、体制改革、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把农村的发展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将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
——中国将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
用长效机制打造农业核心竞争力
应该说,给农民一些看得见的实惠,让农民暂时增收,相对容易做到。但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让农民持续增收,就必须实施制度创新。新的一号文件出现了大量的“试点”、“改革”、“制度”类字眼,并明确提出将立法让国家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彰显中央正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第一,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一国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正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弱决定的。在去年我国农业出现重要转机的背景下,中央正着手建立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如果说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于让农民直接减负增收,以“两减免、三补贴”为抓手,启动了城市资源施惠农村的历史转变;那么,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则立足于使农业强身健体,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手段,开始打造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中央提出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文件提出将抓紧制订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同时要求县域吸收的邮政资金要回流农村,等等。这些新政策,无疑将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建立“三农”发展的制度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5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温总理在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个重中之重,从执政党当前的中心工作出发,提出了执政兴国、富农兴邦的新任务;第二个重中之重,解决了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侧重并突出“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第三个重中之重,把“三农”问题列为了政府的核心工作。“三个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在全国经济、政治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具有历史性的坐标意义。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Tag:乡镇农村,领导讲话稿,领导讲话稿格式,领导讲话稿 - 乡镇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