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了解字理渊源理解美
在字理识字中,通过对汉字的字理分析,不仅提高了识字效率,而且在了解汉字负载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汉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汉字内蕴的博大精深,逐渐认识到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如教学“象”字,我依次出示侧面向左的大象图、甲骨文 “象”字、篆体“象”字和楷书“象”字,并一一为学生讲解这些“象”字的象形意义演变过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惊叹。我知道那是学生们理解字理的同时,从心底由衷地钦佩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此时,一股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从我们师生心底油然而生。
通过这一课例,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字理,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蕴的文化,这样就能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决心更好地去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强化了为民族为国家贡献一生的学习目的,更好地将自己的才华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类,将爱国之情升华为报国之志。
三、 运用字理知识创造美
由于字理识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的心理动力,使学生产生了对识字的需要,因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同时,随着知识的增长,学习的成功,使学生有意注意较快地向主导地位发展。此时,通过字理知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帮助学生在识字中创造美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训练,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理性层面上看问题、想问题的好习惯。看到一个生字,首先不是去记它的形、音、义,而是问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他们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汉字的规律。在用字时,遇到把握不大的字,也会联系它的语音环境去思考应该用什么字,为什么要用这个字。
正如学生们自行分析的汉字:“人”字就像一个人迈开双腿走路;“尖”字即上小下大;“尽”就是把坛罐口向下,水滴完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枯燥乏味的汉字变活了,使之成为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在创造的过程中牢记了字的音、形、义,这未尝不是一项伟大的创造。他们在锻炼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这也验证了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是啊,只有将美融于我们的教学,才能产生更大限度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教师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爱美的情趣有着密切关系。教师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得自己心里有。”我将在字理识字教学中进一步挖掘一切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寻找更多的美,理解更深层次的美,不停地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