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试题高三语文试题《中庸之道》词语解释及批语» 正文

《中庸之道》词语解释及批语

[04-29 05:45:29]   来源:http://www.xxk123.com  高三语文试题   阅读:8226

导读: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说法之一:中庸之人极少。中庸 。说法之二:做到中庸,要将狂者的 和狷者的 有机结合。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说法之一:普通民众,都是趋利避害的。故做到中庸 ,需要高度的 。说法之二:至:至为广大,至为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民则鲜有此德,叹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乡愿,德之贼也。”以直报怨(直道事人),不做 ,谓之“中庸”。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人)好之,其不善者(坏人)恶之。”受 ,受 ,就是中庸之人。反过来:结交好人,疏远坏人,爱憎分明,就是中庸之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中庸之道》词语解释及批语,标签:语文试题,http://www.xxk123.com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说法之一:中庸之人极少。中庸              。

说法之二:做到中庸,要将狂者的              和狷者的            有机结合。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说法之一:

普通民众,都是趋利避害的。故做到中庸             ,需要高度的                。

说法之二:

至:至为广大,至为平易,至可宝贵,而非至高难能。民则鲜有此德,叹         ,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以直报怨(直道事人),不做             ,谓之“中庸”。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人)好之,其不善者(坏人)恶之。”

受             ,受             ,就是中庸之人。反过来:结交好人,疏远坏人,爱憎分明,就是中庸之人。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同:苟同混同,             。不是中庸之道。

和而不同:             ,            。符合中庸之道。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施用礼的根本目的:           。达到和的必要手段:           。

处理好“礼”与“和”的关系,恰如其分地                      ,谓之“中庸”。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中庸,不是做好好先生,是做                 的正直君子。

孔子所厌恶:居中庸而违背中庸的人。

子贡所厌恶:不居中庸而假装中庸的人。


上一页  [1] [2] 


Tag:高三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试题 - 高三语文试题
《《中庸之道》词语解释及批语》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