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城镇化为支撑。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要搞好县城建设。县城在县域经济
中起着龙头带动和辐射扩散作用。要科学规划,扩大规模,完善功能,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绿化、美化、净化,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平台。要坚持产业兴城,实现工业、服务业与县城建设同步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二是要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必须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要以已具雏形的范庄、新寨店、南柏舍等小城镇为骨干,搞好城镇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群体。尤其要坚持以业兴镇,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做到强一业、兴一镇、富一方。三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要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民进城门槛,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土地制度改革,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城镇集中。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会越来越低,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点。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要切实增加农业投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搞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要鼓励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农业和农村,开辟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外资为辅助、广大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扩大粮食种植的意见,继续扩大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档次。积极发展奶牛、生猪、鸡、羊等特色养殖业;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打造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面粉、淀粉等深加工产业,走绿色品牌之路,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新型的经济合作关系,使农户分享规模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增值带来的效益,不断增加收入。大力完善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致力于发展五种经济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技术条件和资本基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摒弃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传统工业化道路,积极创新发展思路。要坚持依靠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坚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发展自己,不能单纯依靠当地内部积累;坚持高水平、高起点,特别是注意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坚持搞好规划、适度集中,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总之,要清醒认识并充分利用新的发展条件,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要求,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发展四种经济。
1、主攻非公经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中基本没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县域国有中小企业也都在进一步放开搞活之列。因此,县域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就没有县区域经济的大突破。要真正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从培育和发展个体工商户入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扶持有基础、有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尽快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集团。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重组,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形成全方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格局。要切实保护私有财产权,严格依法管理,调动人们投资兴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Tag:经验交流,经验交流材料,学习经验交流,总结报告 -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