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性格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精神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地位。具备创新性格,已成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做到:
第一,指导学生努力打好知识的基础,为创新准备必要的条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稳、看得远。
第二,创设情境,营造
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生活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等人,对学生的发言,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不置可否,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要大加赞赏。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争论,激发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达到促进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培养和发展想象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于激发学生的地厅思妙想,甚至是幻想,也应给予及时的他定和鼓励,通过模型制作、听音乐谈感受或作文,小创造发明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成功,尝到甜头,乐此不疲,不断提高想象能力。
第四,培养和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创新。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维品质的优劣。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平时生活中,提倡勤思好问,激发思维的主动性、能动性,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创造思维方法和技巧,如想象、推理、比较、求异等。以“法”促“思”,以“巧”促“新”,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形成习惯,养成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思维的自由和灵活,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如此,才能在学习和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更上一层楼。
总之,良好的学习性格,能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学习的潜力和活的潜能,是良好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迎接未来严峻的考验,我们教师应把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看待。
Tag: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