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创造质疑,拓宽思维。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质疑。这种思考、这种质疑一般已超出课文要求理解的层次(需要理解的内容一般都在前面三个环节中解决了),带有非常明显的创造性质。如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总结时,学生手教师语言诱发,又提出了以下的疑问:“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老师根据这个同学的疑问展开讨论,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到前面的陷阱里去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在石头上撞伤了”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鼓励“发现”,善于“质疑”,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破除传统的注入式与接受型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创新价值。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健康个性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智能的完善,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提出问题、树立假设与检验假设及验证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三.讨论、答疑。在分组自学和定向质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疑难问题。为了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答疑,可以采用自由发言、轮流发言、小组推荐发言、小组补充发言、小组竞争发言等形式。教师根据发言情况,给予肯定、鼓励、补充。这样,在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仅统一了认识,而且培养了自主思维能力,尽管在讨论中会出现一点偏差,但只要教师点拨及时,学生反馈及时,学生的错误便会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当学生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内驱力。
就从这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愿与大家交流。
Tag: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 教育教学